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同时也明确提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意见》明确,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地方政府债务在提高民生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显突出,债务规模膨胀,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已经超出地方财政的承受力,债务风险较高,影响地方财政健康运行。因此,当前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届政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11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全国审计机关对所有省市的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将为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家底”,揭示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将结合本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实践,着重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能性,从审计监督角度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宁 《会计师》2012,(20):67-68
<正>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持续增加,其相应的债务风险也日益暴露出来,对政府在群众间的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且制约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及监督机制、建立高效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切实强化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使用入手,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集中偿还期的逼近,各地各级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日益增大,债务风险日益增加,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认为,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保证财政预算真实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张伟  王磊 《甘肃金融》2014,(3):38-4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和支出的资金瓶颈问题,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地方融资平台,并以此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在短期内快速增长。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透露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累积一定的风险。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将加速推进,地方政府将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应在防控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寻求“最优途径”,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融资之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以平台债为特色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表明了国家从源头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意图和决心.如何借这次政策的东风,清理、甄别地方政府债务,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率,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地方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明确指出,除法律和国务院特别批准外,地方政府不得发债,不得为担保人。但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各类债务合计达178908.66亿元,这部分公共财政资金一直脱离于预算监管体系之外,隐匿性风险日益严重。编制债务预算是切实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框架的初步构想,并对推进实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璇  孙竹君  孟志华 《会计师》2021,(13):76-77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督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A省,经济发展任务重,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加强审计治理控制债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手工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A省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和风险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债务审计治理机制的三条路径,即通过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配合,构建并优化债务风险评价标准及预警机制以及实施审计常态化,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债务审计来不断提升政府审计在保护政府财政安全和金融安全方面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泉江  韩健 《财政监督》2023,(23):82-87
地方政府性债务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鉴于日本的财政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本文以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夕张市财政重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地方债的综合治理,为我国实施更加精准的地方债政策、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筹集发展资金的一种途径,在规范管理的情况下,政府性债务能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如果政府性债务过度甚至失控,则会给地方财政和地方经济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监督、预警和建议功能,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重庆市政府性债务负担较重,未来债务风险较大;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性债务关键分位数相对较低,重庆市债务承受能力较弱。通过上述研究,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管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重庆市政府性债务负担较重,未来债务风险较大;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性债务关键分位数相对较低,重庆市债务承受能力较弱。通过上述研究,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管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象     
《中国税务》2014,(12):7-7
财政部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工作,财政部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清理甄别工作的目的,是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为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清理甄别工作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具体牵头、部门单位各负其责。未来数月,财政部或继续出台文件,从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及治理对策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通过政府投融资杠杆大量举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伴随高速膨胀的债务规模,地方政府性债务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审计署对全国所有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25590个政  相似文献   

16.
资讯     
《金融博览》2014,(21):4-5
国务院首次发文规范地方政府债务 国务院办公厅10月2日发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也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完整制度框架基本建成。截至去年6月底.国内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7.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算成为学界共识,通过预算的法定性、规范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管理。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的举债权限,对其债务进行约束和开放性指导。并且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尽管我国在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一定发展,但还有些方面需要完善,从而实现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也累积了大量的债务。本文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内涵出发,进一步分析青海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特点和偿债能力,阐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影响,最终提出规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为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2010年11月,财政部预算司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负责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赴美国举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培训班,并考察了美国州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将考察报告部分内容分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在提升地方政府经济水平、提高地方人民生活质量、抵抗和预防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范围的扩大,其在债务举借、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本文将从日常审计实践经验着手,详细阐述现如今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期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