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征纳双方博弈分析的我国反避税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转移利润,逃避东道国税收,各东道国为防止税收流失,维护国家主权,纷纷建立转让定价税制。然而,转让定价税制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征纳双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征纳双方利益主体博弈的方式方法,在于掌握转让定价税制实施效果的各要素,为完善我国反避税制度设计政策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金琳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65-266
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避税,造成国际税收流失,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防范转让定价行为,我国的相关法规尚不完善,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我国外资企业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趋势日益明显。文章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了适当对策,应对转让定价对税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反避税的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反避税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其中遏制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税制虽然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如预约定价制度还有待改进,资本弱化税制、避税地对策税制和反滥用税收协定的规定还存在立法空白.为了实现税收负担公平的目标,维护国家利益,政府应重视和加强我国反避税法律体系的建设,学习和借鉴日本的做法和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建立资本弱化税制、避税地对策税制以及反滥用税收协定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转让定价是跨国集团公司人为的抬高或降低,利用各国税率水平和税制规定的差异,将本应反映在高税国联属厂商的收入转移到低税国或免税国联属厂商账上,将本应反映在低税国或免税国联属厂商的费用转移到高税国联属厂商账上,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使整个集团公司的全球税负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避税影响各有关国的税收利益发生了不合理的增减变化,也不利于公平竞争过程中资源配置上的优化。随着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转让定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要求各国政府制订出更为严格的税法,不断提高转让定价中反避税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亦 《上海企业》2005,(6):56-57
近几年来,随着跨国经营者的大量涌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酿就的形形色色的国际避税手法也不断地在我国上演。这不仅损害我们国家的利益,使我国税收严重流失,而且造成了我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制造我国投资环境不良的假象,影响国际经济的正常交往。所以认真分析研究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特点、成因及其危害性,不断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以有效防范外商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值得我们很好研究。下面以这次笔者和税务机关的人员一起对一家日资企业日本××(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进行的反避税审计为例,来谈一下转让定价避税与反避税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到我国开展经营,争取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和税负的最小化,通过转让定价这种公开的手段在我国谋取各种不正当的收益,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与反避税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税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避税与反避税问题愈来愈引起各国的注意。来我国投资的外商通过与跨国关联公司的业务往来,通过转移利润等方法逃避我国税收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并且有日益蔓延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通过转让定价逃避纳税的现象更为突出。据了解,多数外商企业是通过价格转移利润的方法避税的。因此,通过税收立法限制避税,提高广大涉外税务人员对避税问题的认识,已属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成功入世,跨国公司在中国将更趋繁荣.而不少在华跨国公司虚亏实盈,往往是针对我国涉外税率较低的现状,利用转让定价逆避税.为了防止税收流失和利润转移,保护我国的正当利益,加强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税制的立法,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张金萍 《会计之友》2012,(7):102-104
在华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不仅流失了中国大量税收,而且损害了合资与合作中中方企业的利益。经过1991—2010年持续的税制改革而建立的新税制仍存在避税空间。为了维护中国的税收权益和公平的税收秩序,一方面应尽可能填补现行税法的漏洞,推进反避税立法,完善"预约定价"制度;另一方面应建立三级反避税管理机构,剔除政绩评价中的引资指标,采取抽查加罚款制度,规制跨国公司在华的避税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总会计师》2012,(6):15-16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表示,目前,中国已形成涵盖转让定价、预约定价、资本弱化、受控外国企业等的反避税防控体系,每年堵住上百亿元的税收流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避税为一些跨国公司广泛使用,也成为我国外资企业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工具。从实践中看,我国外资企业主要是利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国际避税地、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税法的不完善等形式避税。1、转让定价。据统计,国际贸易总额中约有60%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时,往往可以便利地采用转让定价办法,达到减少税负从而增加利润的目的。转让定价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高进低出”,即进口设备、材料的价格和贷款利率等方面要高于国际市场,而出口产品的价格却低于国…  相似文献   

12.
谈国际转移定价税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近年来一直将转移定价税制作为国际税收和涉外税制建设的重点。本文对国际转移定价税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介绍和阐释,以完善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  相似文献   

13.
一、国际转让定价税制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发展中国家进行转让定价的立法与发达国家不断完善转让定价税制并行,但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掀起了转让定价立法创立与革新的热潮,一些发达国家也在完善它们的法律制度.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际投资缺乏,基本上没有反避税立法,更谈不上转移定价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实行对外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外商利用种种手段避税现象。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就我国目前涉外避税及其反避税措施谈一些看法。一、国际避税在我国的特戎表现国际避税在我国是出现不久的新生事物,但也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l.向境外高税负国或地区转移利润,形成客观上的逆向避税。国际避税的一般规律是将收入由高税负国向低税负国转移,而我国却出现相反情况。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负远比发达国家低,而且税收优惠极多,使税收实际负担更低于世界及平均水平。因此,在这种…  相似文献   

15.
国际避税是各国税收征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国际性问题,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日益成为国际税收关系中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国际避税,避税方式以及制定相应的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已引起世界各国税务当局的极大关注,并成为国际税收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国际避税的形成原因。   1各国课税的程度和方式及税法有效实施的差别使纳税人有进行避税的必要。例如,绝大多数国家对个人和公司法人都要征收所得税,但对财产转移税而言,有的国家则不征收。同时,有的国家虽然在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了跨区域流动,而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在助力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划全球缴纳税收的最小化。这就导致跨国逃避税行为频繁发生,手段也更加隐蔽,对各国的税基造成严重侵蚀。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以及OECD与G20等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出台和修订一些国际税收条约。于是,一场避税与反避税的较量拉开序幕。文章通过介绍跨国企业常用的避税手段,并结合各国应对措施,希望给国内反避税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近年来一直将转移定价税制作为国际税收和涉外税制建设的重点。本文对国际转移定价税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介绍和阐释,以完善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会计政策、税收政策、产权政策可能不同,特别是世界上许多避税地的存在,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会采取各种办法调剂全球子公司的资源,调节子公司的利润以谋取全球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也必然会损害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利益,通过国际转让定价又是跨国公司实现其目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将通过对各国的转让定价税制进行比较,来得出一些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最常用的一种典型的国际避税手段,其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不仅出现在有形财产的销售领域,在无形财产转让、服务提供、金融交易等方面也有广泛的运用,文章着重分析了转让定价的多种手段.具体阐释了关联企业的认定方式,并且辩证地论述转让定价的避税和管理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20.
国际转让定价税制近期发展要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避税手段,其出现和广泛应用与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密切相关。国外转让定价税收法规的建立已有近90年的历史,并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拟结合转让定价税制的近期发展要点,对我国制定定价转让税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