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冲基金阿马兰斯投资天然气失利,以及一系列对冲基金先后出事,显示对冲基金正面临第二次大整合。神秘运作和高杠杆是对冲基金具市场危害性的基础,也是对冲基金兴衰跌宕的本质原因。在对冲基金投资者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下,应要求对冲基金定期披露信息,提高透明度。减少神秘运作,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2.
《证券导刊》2014,(24):9-9
A股市场持续震荡,基金公司开始向投资者提供一项新的资产配置选择:对冲产品。从5月底开始,工银瑞信开始发行一款绝对收益策略基金,采用的就是对冲基金的运作方式。公募基金千元的门槛意味着,对冲基金不再只是高净值客户的配置品种,普通投资者也增加了一项稳缝资产配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冲基金对我国可能带来的冲击及其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起到了导火索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以后,对冲基金广为人们所知,并几乎成了金融动荡的代名词。近年来,对冲基金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不断向新兴市场国家扩展。目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经结束,资本账户开放正逐步推进,对冲基金跃跃欲试。在此大背景下,进一步认识对冲基金的特点,积极应对未来对冲基金的挑战,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对冲基金经理们来讲,现在可不是什么好光景。在过去的几年间,对冲基金行业频频受到打击令人尴尬的丑闻和基金破产的消息不绝于耳,此外,很多对冲基金的收益也颇令人失望。但是人们仍在不断地买进对冲基金。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还能投资些什么。所以,我认为,是时候卖出对冲基金了,至少大部分的对冲基金都该卖。  相似文献   

5.
当一批母基金、养老金、大学基金开始探讨是否要将中国风险基金加入到现有的投资组合时,规模日益膨胀的对冲基金也频频现身在很多风险投资业内的活动场合,或做市场调研,或开始对基金投资的探讨(笔者也开始接到一些对冲基金的调研电话)。对于正处于融资紧张阶段的VC来说,对冲基金能否是下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6.
对冲基金是投资基金的一种,是以有限合伙方式利用对冲投资技巧投资于证券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基金,多为私人投资基金。据美国范氏顾问公司对1997年的全美对冲基金的统计,60%的对冲基金使用信贷杠杆筹资效果。显然,对冲基金的这一特征使之与商业银行间结成了密切的联系。范氏顾问公司对该年各投资集团回报率的统计表明,虽然1998年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情况的意外波动造成几家著名的对冲基金投机失败,使对冲基金陷入困境,但就总体而言,1993年以来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一直高于其他类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使曾对对冲基金持谨慎态度的商业银行又回到了对冲基金的身边。  相似文献   

7.
对冲基金及其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平 《南方金融》2008,(4):43-46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加速创新和结构性调整,对冲基金的规模也迅速扩张,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传统的资产管理、共同基金相比,对冲基金在投资策略、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对冲基金日益扩大的资产规模和自由灵活的投资策略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市场效率,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2006年以来,对冲基金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日益成为全球金融监管者关注的问题。有些国家主张通过间接监管的方式,有些则一直推动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直接监管。如何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减少对冲基金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仍然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8.
金融稳定视角下的对冲基金监管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低利率环境下对冲基金规模、市场影响和行业特征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从金融稳定视角看,对冲基金既可以基于不受直接监管的特点,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充当系统性风险"缓释器",也可以因高杠杆、隐蔽的操作直接或间接触发市场危机。为趋利避害,在构建对冲基金监管框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避免直接限制对冲基金投资活动和风险管理细节,防止对其像共同基金或银行那样实施监管;二是在把握对冲基金市场影响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控制监督关键变量,提高预警能力;三是在多元治理视角下,努力引导加强市场纪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对冲基金激进主义策略受到越来越多基金管理者的关注,其研究重心也开始从资本市场价格变动转向标的企业管理层。对冲基金激进主义策略呈现出"改善公司治理、注重目标企业长期发展、减少委托代理冲突"等特点。本文针对该策略研究的转变,从对冲基金激进主义策略特征、市场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法以及对公司治理的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对冲基金激进主义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上步深化以及加入WTO的即将实现,更为开放的多事市场将更容易受到对冲基金的冲击,并且在我国境内也存在着产生对冲基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对即些来自外部的扰乱多事市场秩序的对冲基金加强防范,同时对内部可能产生的对帮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对冲基金的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减少了市场的低效率,并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途径和高额回报。但有时候,对冲基金的过度投机也被认为对金体系产生了威胁。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对冲基金元年,如何发展对冲基金,并最大限度发挥其对金融市场的正面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金融制度不够完善,衍生品市场不够成熟,在鼓励发展对冲基金的同时,监管机构也应该做好应有的风险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全球流动性过剩、对冲基金发展与中国金融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金融资产激增,推动对冲基金业规模迅速膨胀,也使得对冲基金业在结构和投资动向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冲基金在全球寻找套利和投机机会,对全球的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审慎资本项目开放和加强对冲基金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随着这底线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到中国市场进行探路,对冲基金也不例外。就目前来看,在国际对冲基金几乎还没有涉足的市场中,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一块领地。毕竟,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暴利的任何一家对冲基金都难以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金融资产激增,推动对冲基金业规模迅速膨胀。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投资者结构出现了机构化趋势,并受到监管当局日趋严厉的监管。这也使得对冲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水平有了新的变化,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全球经济失衡和流动性过剩也推动对冲基金在全球寻找套利和投机机会,对全球的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需要审慎地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加强对冲基金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金融资产激增,推动对冲基金业规模迅速膨胀。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投资者结构出现了机构化趋势,并受到监管当局日趋严厉的监管。这也使得对冲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水平有了新的变化,呈现出稳中趋降的趋势。全球经济失衡和流动性过剩也推动对冲基金在全球寻找套利和投机机会,对全球的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需要审慎资本项目开放和加强对冲基金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金融资产激增,推动对冲基金业规模迅速膨胀。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投资者结构出现了机构化趋势,并受到监管当局日趋严厉的监管。这也使得对冲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水平有了新的变化,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全球经济失衡和流动性过剩也推动对冲基金在全球寻找套利和投机机会,对全球的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需要审慎地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加强对冲基金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冲基金的角度对1997年至1998年发生的香港金融危机进行透视,详细叙述了宏观型对冲基金的狙击策略和手法,并对其风险进行分析,指出对冲基金如何利用汇市、股市、期市等多个市场联动来对冲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于对冲基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发生的作用给予客观评价:一方面承认其引起"羊群效应"、操纵价格的扰乱市场的行为,另一方面则认为对冲基金对于实体经济运行现状和金融制度的合理性有一定的发现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WTO项下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对冲基金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将不断加大。目前,对冲基金之于中国市场还比较陌生,人们往往将其视为金融市场的掠夺者和金融动荡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从西方学者们对近年主要金融事件的实证分析来看,对冲基金并不全是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9.
张跃文 《新金融》2007,(8):7-10
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际对冲基金迅速扩张的总体形势、对冲基金的主要风险源、国际对冲基金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及风险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对冲基金活动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796只对冲基金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对冲基金的生存特征、市场环境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对冲基金存在显著的生存偏差和市场环境偏差,并且这两种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对冲基金绩效的持续性,其中生存偏差虚增了对冲基金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偏差修正的对冲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