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紫 《中国报业》2012,(23):45-46
《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是以关注民意为宗旨的专刊。刊头下面的标语为"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热门话题,反映社情民意"。周刊设有"委员声音"、"议政与建言"、"微博看民意"、"百业人生"等十多个各具特色的栏目,从不同角度传递群众声音,为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基层百姓提供对话交流的空间,搭建一个反映社情民意、为民排忧解难的舆论平台。贴近百姓生活《人民政协报》总编辑刘未鸣说:"读者的关注点应该是新闻记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宋慧勇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234-235
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兴的民意表达方式,受到各界的关注。网络民意表达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由于其局限性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网络民意表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剖析,分别从政府、媒体、公众三个角度探讨规范网络民意表达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民意在监督司法的过程中起到预防腐败、弘扬法治精神等作用。但民意与司法性质不同,民意倾向道德性分析,司法是规则思维;民意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司法是理性的体现。在民意与司法相冲突的地带应注意预防民意对司法的过分、非理性干预,确保司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王翰举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0):248-249
民意在监督司法的过程中起到预防腐败、弘扬法治精神等作用。但民意与司法性质不同,民意倾向道德性分析,司法是规则思维;民意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司法是理性的体现。在民意与司法相冲突的地带应注意预防民意对司法的过分、非理性干预,确保司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许鑫 《北方经贸》2015,(2):14-15
网络民意与舆论概念一直在学理界混同使用,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网络民意概念的界定是研究其相关问题的基础,所以应准确区分民意与舆论,界定网络民意概念,并且对于网络民意与过格的网络舆论也应分别对待,分别研究二者言论表达的限度。在网络言论影响公众决策的事件中,应倾听网络民意,对网络民意持积极态度,但对过格网络舆论应随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6.
网络民意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政治社会生活中造成的影响,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也亟待建立一个整合网络民意的常态机制,让网民的权利能够通过合法有效的程序机制表达,把网络民意的力量转化为政府依法执政的保障和动力。对此,政府首要任务是构建整合网络民意的制度渠道,及时搜集民意,建立网络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机制;正确把握民意,建立网络民意的分析监测机制;理性应对民意,建立网络民意的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7.
贾彦飞  张妍 《商》2013,(9):190-190
在当前中国社会,司法与民意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凸显出来,这无疑极大影响了司法的效果和民众对司法的信仰,本文就司法、民意与公正的关系来论述如何在依法办事,符合程序正义的前提下,使得民意能够通过更加顺畅的通道进入司法场域,并且获得民众更好的评价与考量,增进判决的可接受性和法律秩序的民主价值,试图在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中找到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胡俊 《商》2013,(18):231-231
司法审判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攸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不断影响民意的同时也为民意所监督。近年来,作为民意与法意交流的重要平台,舆论媒体经常过度解读或者不当放大司法审判中的个别案件,引发甚至激化了民意和法意的冲突,给人民法院独立司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当前复杂的网情社情下,如何能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民意的畅通表达,使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同时又能保证司法程序的独立性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9.
张菁 《商场现代化》2012,(27):312-314
网络民意表达是民意表达的一种新形式。凭借网络信息化的优越性,网络民意表达突破了传统媒介民意表达在时间与地域,代表人数与身份的局限性,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其潜在的负面因素,建议通过搭建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平台和加强政府对网络民意的有效引导,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民意表达作为一种民意表达方式和途径,在表达愿望和利益诉求、实现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互联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民意表达制度,正确和妥善的引导互联网民意表达,既是倾听公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解决其现实需求,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形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意是现代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表达有其良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民意表达,常常会对一些非理性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提供舆论支持,推波助澜,成为事件不断升级和恶化的有力推手。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民意有效疏导的新路径,借以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面对现实中的一系列公共问题,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会面l临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减少工作失误的重要保障。民意,一般的语意就是“民众的意愿”,或者“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詹姆斯·M·伯恩斯等学者认为,“民意并不是一个坚实的整体,而是一些观点、态度的松散而复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李丹 《消费导刊》2012,(10):128-128
近两年来,民意对几起受关注度很高的案件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民意干涉刑法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但是刑事司法必须和民意保持距离,否则便会出现一系列消极影响.刑法和民意保持距离是分阶段的.在刑事立法、执法阶段可考虑民意;但在刑事司法阶段则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灵活运用刑法解释学解释刑法,从而达到个案公平并且令民众接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上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网络民意.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民意如何积极影响我国的地方立法及其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如何引导网络民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婷 《现代商业》2012,(17):288
我国民意对刑事司法活动的影响客观存在。吴英案相对是一种进步,民意的产生和对民意的考量都是建立在相对理性的基础上,推动案件走向理性。用理性化解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博弈,主要包括民意产生的理性因素思考和刑事司法中对理性的民意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转型期的中国司法领域,公众舆论即民意在维护个人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司法领域出现了民意审判的现象.这与当前依法治国的主题相矛盾,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破坏,且民意易受利害关系人操纵,刑事领域民意审判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因此,应促使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推进司法队伍自身建设并探索人民陪审员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7.
刘洋 《中国报业》2012,(18):142-143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民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在网络上的延伸就是网络民意表达,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比现实民意表达具有更强的舆论力量,但也更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制性。各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网络民意表达,倾听民意,消解社会不满情绪,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推进中国民主。  相似文献   

18.
徐利军  于锦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6):153-154
网络作为大众化的媒体工具以及交流平台,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信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的舆论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对我国的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司法实践对此应采何种态度和措施以兼顾法律的权威与公民的意愿成为一项新的命题,恰当区分网络民意在民事与刑事案件中的地位与影响对科学司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商》2015,(12):63-64
民意是政府决策的合法性来源和基础,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面临着邻避效应的巨大挑战。确保决策过程中的民意顺利表达,争取周围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克服邻避效应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宁波PX项目事件为例,分析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提出了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奥运期间,北京实行机动车分单双号出行的措施,效果明显。最近,先后有调查声称,多数北京市民支持这一临时措施变成永久制度,并冠以民意的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