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文学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5-45
徽州文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实际上却被人们误认,首先是由于徽州文化中其他领域的成就过于突出,客观上遮挡和消减了徽州文学的光芒,也因此转移了人们关注的视线。其次是与人们没有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徽州文学有关。人们一般只从本土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来看徽州文学,而没有注意到不在本土而客居他乡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也属徽州文学。不但如此,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情省力》2007,(2):46-47
徽州人之所以大批经商,道理十分简单: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徽州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交通闭塞,中原的士族在战乱时期不断迁移到这个“世外桃源”。《新安名族志》中说,从两晋起,历代迁移到徽州的名族一共有78个。迁移到徽州的士族们失去了原有的特权,但找到了强化凝聚力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宗族精神。在徽州所看到的宗祠.  相似文献   

3.
王贤辉 《产权导刊》2009,(11):80-80
余干臣,名昌恺,徽州黟县人,是清朝徽州名茶“祁红”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马月 《魅力中国》2011,(1):24-24
皖南黄山脚下以及周围的歙县、休宁、黟县等地,古时为徽州所在地,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徽商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各地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徽派建筑和徽州古民居。  相似文献   

5.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3):114-114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经济影响是笔者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经济上的影响,主要是经商等谋生等经济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徽州建筑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4-45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7.
胡开文,徽州绩溪县人,清末制墨名商。微州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乡,朱熹的儒家思想对微州世道人心的影响非常深远,构成了徽文化的价值理念。可以说,徽州是汉文化的一个儒学圣地。正因为如此,徽州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也是产生“文房四宝”的宝地。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6,(3):44-44
徽州宗教: 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于古徽州一府六县(黟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境内均有,然而它们活动的历史各有长短,分布也各不相同。 徽州朴学。  相似文献   

9.
采风     
王晓东 《走向世界》2014,(13):66-66
“一生绝痴处无梦在徽州”;春天的徽州满是金黄,前屋后,河边溪旁,  相似文献   

10.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7):61-62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从家谱角度考察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社会影响是笔者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社会上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仕宦和经商两种方式考察。  相似文献   

11.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7):100-100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从家谱角度考察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宗族及文化教育影响是笔者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宗族和文化教育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仕宦和经商两种方式考察。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言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在文化发展上有由来已久的渊源。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徽州文化是安徽发展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是长三角地区的代表文化之一,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较强的凝聚力。虽然它产生并根植于徽州,但又不局限于徽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团结互助、开拓创新、诚实守信的理念,在徽州文化中已是根深蒂固的永恒理念,天然地起到了凝聚长三角力量、增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动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士亮 《魅力中国》2014,(26):73-73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通过分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征和艺术特点,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5,(6):45-46
古徽州书院 譬如南宋时邯守韩补为纪念乡梓先贤朱熹而于淳熙六年(1246年)力主创建歙县紫阳书院最为典型。其二,朱熹归里讲学授徒不仅宣扬了思想主张,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徽州书院讲会制度的形成,尚且通过崇奉朱子之学的历代信徒——特别是众多新安理学家们的忠实践行而促成了作为“程朱阙里”的古徽州书院的兴盛。  相似文献   

15.
新安医学     
《安徽省情省力》2005,(3):44-44
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随着经济、文件的繁荣和与外界的广泛交往,徽州儒生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思想指导下,从医者甚多,且名医辈出。医籍浩瀚。他们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医学史上主张“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培元派。因徽州古为新安郡.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来,写徽州和徽商的书实在太多了:大部头的丛书,小开本的游记;溯源、解读、记叙、考证、述略……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但赵焰的新著《思想徽州》,却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少有的愉悦。  相似文献   

17.
胡贯三,徽州黟县西递村人,是清朝长江中下游一带从事典当和钱庄的大富商。 典当和钱庄,是明、清明期,中国社会最易发财的行业,当年徽州许多大富商多是靠典当和钱庄发家。盐、典、茶、木是徽商经营致富的四大主业。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民居记载了徽州当时的各种文化观念。透过民居表面,可以探知明清徽州民居形成的内在原因包括儒道文化心理、风水观念、从商心理,体现了徽州古村落民居独特的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6,(2):45-46
历史上,徽州商人不仅很会做生意,而且不乏好读书者。  相似文献   

20.
史说新语     
梁盼 《新财经》2014,(1):98-99
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商人都曾遭到过社会的仇视和打压。确实,商人有贪婪谋利的一面,这是他们成为众矢之的的首要原因。中国古代的商人是某种意义上的“贱民”,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整个社会和政府依然惯性地对商人采取仇视政策。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才逐步领悟到商人对国家富强和民间财富的创造、积累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几百年之前,中国的某些商人群体早就显示过这种能量,他们就是徽商。 遍布全国的商业大军 徽商,即徽州的商人。而古徽州府的范围,大体就在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徽州在唐代之前名为新安郡,故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北宋徽宗年间,徽州始作为府名,延续近千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而徽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也从15世纪中叶肇始,在近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整个中国商人的翘楚与标志,甚至成为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