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重定罪,轻量刑"观念以及定罪与量刑程序不相分离的模式,导致刑事案件在很多情况下只能较好得完成定罪的任务而无法合理量刑。由于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目的、任务等的不同,决定了量刑事实的证据种类、证明方式等与定罪事实的证明有很大的区别,本文首先说明构建量刑事实证明制度应具有的证明对象以及证明责任,进而对为更好地构建量刑事实的证明制度的相关的配套措施提出了一些立法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量刑问题是刑法理论的缩影,量刑是否适当是衡量刑事审判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合理裁量刑罚离不开对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案件判决存在明显轻刑化的趋势.量刑的失衡与司法中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依法治国的现代司法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违刑罚公正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完善立法、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加大审判监督的力度等相应的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刑事诉讼过程侧重于定罪,而适用法律的量刑程序曾长期被人遗忘,现行量刑程序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在于:观念上的重定罪轻量刑、只求"合法性"不顾"合理性";操作上的"暗箱操作""秘密量刑"等行政化处理方式由于量刑活动未能真正纳入程序.本文仅从量刑建议和量刑人格调查报告两方面对量刑程序的建立做以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刑事诉讼过程侧重于定罪,而适用法律的量刑程序曾长期被人遗忘,现行量刑程序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在于:观念上的重定罪轻量刑、只求"合法性"不顾"合理性";操作上的"暗箱操作""秘密量刑"等行政化处理方式由于量刑活动未能真正纳入程序.本文仅从量刑建议和量刑人格调查报告两方面对量刑程序的建立做以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6.
量刑基准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是量刑方法的重大革新。基准刑针对的对象是具体个罪,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量刑逻辑;遵循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且能使犯罪事实得以全面评价;引入了定量分析的量刑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克服了以往法官估堆量刑的弊端。应当平衡基准刑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在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不能过度限制甚至完全剥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避免机械化量刑。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刑事审判没有明确区分定罪阶段和量刑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量刑的公开透明性以及量刑调查与辩论的充分性,难以保证量刑的公正性和裁判的说服力。囚此,在立足我国现行刑事司法政策、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英美等国量刑程序制度的合理内核,确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全国的试行,标志着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在我国正式确立。该司法解释对刑事庭审案件有区别地设置量刑审理程序;确立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制度、被告方和被害方量刑意见制度、裁判方说明理由制度等等,但这一改革方案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量刑公正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追求与标志。如何规范量刑、减少量刑偏差和量刑失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规范量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笔者认为,近来出现的量刑辩论可以有效地制约法官的量刑自由裁量权,不失为一个追求量刑公正的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刑事审判中如何有效规制量刑的自由裁量权,使其在追求刑罚个人化的同时仍然实现量刑的规范化,从而避免随意和不公,这;黾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应该综合运用事前的规则控制、事中的程序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控制等手段,通过路径选择多元化、控制机制综合化的措施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深入推行量刑规范化T作,给被告人、被害人和社会提供一种更高质量的、更为个性化的正义。  相似文献   

10.
民事法律规范及民事审判的特点给民事法官处理案件时留下了更多自由栽量的空间,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的发挥能够克服法律滞后并提升审判效率,但也容易造成民事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司法腐败.案件责任追究机制在规制民事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偏离正常的轨道,导致民事法官无端被追究案件责任,严重挫伤了民事法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解决民事法官后顾之忧,保障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要在明确错案标准及范围的前提下,界定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下案件责任豁免的情形,并以立法形式赋予法官自由裁量限度内的豁免权,严格限定法官案件责任追究启动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于无权处分的效力有不同的界定。从有效合同的要件来看,我国应采用效力待定说,但必须对效力待定的范围做出限缩,根据相对人是否善意判断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12.
无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专利侵权案件,存在法定赔偿额上下限幅度过大、缺乏赔偿额量化标准和情节考量标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专利立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一种法定赔偿的适用方式:即通过对无许可专利价值的分析和估算确定赔偿的幅度范围、通过对侵权情节的考量在该幅度范围内酌定具体数额.结合审判实践和专利分析技术,分析估算专利价值的因素、应参照的侵权情节,并对部分争议较大的因素作了探讨.试图解决困扰专利审判实践的难题,为专利法的修订和法定赔偿制度的完善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统一、科学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尚未形成,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存在分散化、标准不统一、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围绕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建构、内容与范围、程序与标准、评查成果转化等重点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对案件的动态监控与质量管理,达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规则体系中,由于自然语言天生的空缺结构,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概念,类型分为两种:一是价值性不确定法律概念,比如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其内涵与外延均不确定;二是经验性不确定法律概念,比如清晨、机动车等,其内涵清晰,但外延高度不确定.《工伤保险条例》中包含三大类不确定法律概念,“工作原因”、“上下班途中”、“突发疾病且抢救无效”,它们介于价值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之间,既要用常理对相关客体进行描述,同时又必须进行必要的价值衡量.在司法审查中,可以分别确定真实性标准、合理性标准与完整性标准,通过判决理由部分的法官解释,最终形成最恰当的结果.判断“工作原因”需要真实性标准,即员工所遭受的伤害与工作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紧密的逻辑关联;判断“上下班途中”需要合理性标准,即分析上下班的过程是否在合理时间、处于合理路线,若存在绕道,该绕道是否出于合理缘由等;判断“突发疾病且抢救无效”需要完整性标准,既要考虑“突发疾病”的前因与工作是否存在联系,同时又要结合“抢救无效”这一后果是否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5.
行政执法趋利广泛存在,形成一种"执法经济"。当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忽视行政相对人、公共利益而单纯地追求部门利益的时候,就会导致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滥用自由裁量权、权力寻租、应当作为而不作为、不应当作为而作为、以罚代管等现象严重,文章通过具体案例作出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行政执法趋利的对策,包括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推动综合执法体制、完善财政体制保障、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构建两地区中两企业和两政府的博弈模型,分析官员自由裁量权和企业寻租行为对经济福利的影响。在将标准均衡结果与寻租均衡结果进行比较后,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寻租降低了经济整体绩效,导致企业总产量降低;第二,发生寻租的地区出口严重下降,甚至导致本地企业为躲避官员掠夺而到其他地区生产并将产品返销本地;第三,寻租有可能因为降低总产量而使市场价格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绩效,但寻租地区企业绩效的提高幅度较小。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现有文献对腐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并对中国制度化反腐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案多人少"已成为制约基层法院发展的瓶颈,法院受理的案件增长迅猛、法院办案人员增长相对滞后、人均办案数量增长。审判管理方面的弊端,如审判管理观念滞后、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管理微观设计不科学是造成"案多人少"现状的重要原因。应更新审判管理观念,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科学设计审判管理细节,有效突破"案多人少"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法的适用就是法官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以获得判决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法的适用与法的解释密不可分。其中利益衡量就是法的适用中所必须重视的一种方法。利益衡量理论是对19世纪在德国兴起的概念法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受到利益法学的直接影响外,利益衡量理论还受到了自由法学以及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影响。利益衡量并非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方法论。但是它对于审判案件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该理论最初应用于民事审判,现在则广泛应用于各种案件的审判中。这里虽然强调其重要性,但是因其理论上极强的主观主义色彩所导致的恣意性,因此必须对其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当其受到不当行为侵害时理应得到司法的有效救济.学校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其违纪处分权是一种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当或违法的违纪处分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学生不服学校违纪处分所产生的纠纷应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同时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自治权,行政诉讼应该遵守行政复议前置和司法审查有限两项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程序适用于证据多、疑难复杂和当事人申请的案由,交换证据的时间由当事 人协商一致并经法院认可,或法院指定,并由法官为主持者。证据交换当事人应承担证据失权等不利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