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1980—1984年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下同)年平均递增15.1%。1985年以来,农村经济政策环境出现了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粮食连续四年徘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七五”期间,年平均只增长2.4%,低于“六五”13.7%的11.3个百分点。1989年农业出现了转机,粮食获得丰收,总产量达4075亿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88年减少1.6%,出现了农  相似文献   

2.
“八五”时期,是广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辉煌的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得到较大改善,逐步扭转了“七五”时期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的被动局面,开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快车道。首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千元大关,1994年达到1107元,年均增长率达14.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2%,比“七五”  相似文献   

3.
“七五”期间,江西省宜春农村经济在“六五”夯实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农民所得连续多年以前所未有的“两位数”速度平均递增,到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2元。更为可喜的是,有57个村人均纯收入率先突破千元大关,农民超越温  相似文献   

4.
199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84元,比1978年增长4.78倍,年递增率为7%。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硕果。但农民收入仍存在以下问题:1、1985年以后,农民收入由高速增长进入停滞状态。“六五”期间农民纯收入增长数是15.75%,而“七五”期间只增长1.3%。农民收入增长的减缓导致农村市场份额的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5.
困扰:贫困地区与全国在经济上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湘西自治州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州备县市均被列入武陵山区贫困片。“七五”期间湘西自治州的扶贫经济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治穷脱贫的任务还相当艰巨。1978年湘西自治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基本持平,1985年湘西比拿国低78元。“七五”期间是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投入。在政策基本稳定,科技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则主要靠投入。一般情况是:生产投入的多少决定着收益的大小。据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七五”期末的1990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生产费用人均支出165.58元,到1995年增加到人均生产费用422.74元。5年生产费用增支257.16元,年平均增支51.5元,增长1.55倍。扣除物价因素,年  相似文献   

7.
江口县在“八五”期间,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取得可喜成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五年总产粮食373068吨,比“七五”期间增产了45.44%。“八五”期末的1995年,虽然遭受特大洪水成灾,总产粮食仍达71,739吨,比“七五”产粮最多的1990年,仍然增产了粮食4671吨。几年来,江口县多次被评为省、地粮食先进县,并荣获国务院授予粮食先进县称号。 江口县依靠科技增产粮食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加据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介绍,"八五"以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增加。199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8元,比上年增长28.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3%。"八五"期间,农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4.5%,扭转了"七五"后期农民收...  相似文献   

9.
(一)“七五”期间农业形势的基本估价四川省“七五”期间农业是向前发展的,但主要农业生产指标预计不够理想。预计1990年粮食总产量可达4183.5万吨,为“七五”期末计划4300万吨的97.3%,人均占有粮食387公斤,比1984年人均403公斤低16公斤;烤烟、蚕茧、水果可完成“七五”计划,预计今年棉花为10万吨、甘蔗240万吨、黄红麻16万吨、茶叶5.9万吨,仅分别完成“七五”计划的66.7%、80%、66.7%、64%和  相似文献   

10.
“七五”期间,我国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七五”前四年,农业总产值年增率达4.04%,其中,种植业仅年增1.93%,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值却分别年增长6.69%和14.2%。目前看来,“七五”计划规定的主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11.
大理州在“七五”扶分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1995的全州478个贫困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13亿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98.4%;农村经济纯收入3.1亿元,分别比1990年和1995年增长67.6%和6.9%;农民人均纯收入364元,分别增加141元和25元;粮食总产2.7亿千克,分别增长31%和12.5%;人均占有粮食312千克,分别增长66千克和20千克。10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3元,比上年增加166元,农民人均产粮365千克,比上年增加11千克。47个1995年省列攻坚乡农民人均纯入461元,农民人均产粮317千克。全州经济纯收入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73.24万人,减少到1995年的42.7万人,下降41.7%,十年来,各地区在重点解决群众温饱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带有发展后劲的经济项目,有的已初步形成省地的拳头产品;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肉类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六五”时期猪牛羊肉平均年产置1463万吨,“七五”时期2185万吨,“七五”比“六五”增长49.4%。从1979年到1990年肉类生产连续12年增产,平均每年增长19.47%,人均占有肉食量也从8.9公斤增加到25.2公斤,增加1.83倍。199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2857万吨,超过了美国,从而跃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13.
全州县70万农民,“八五”期间在人均不足1亩的耕地上耕耘五载,粮食连年获得丰收,5年共生产粮食18.79亿公斤,平均每年递增3.28%。“八五”期间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达3.54亿公斤,农民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超过500公斤,居广西各县(市)前列。 全州地处桂北丘陵,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5年来,为夺取粮食丰收,县、乡、村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稳定增长播种面积。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  相似文献   

14.
90.4亿元——2005年畜牧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48.2%。数字最能说明长春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长春市立足“粮仓”建“肉库”,加快实施了“粮转牧”工程。 2005年,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772元,比2004年增加200 元;畜牧业“吃”掉玉米203.2万吨, 比2004年增长14.4%……一连串数字,清晰勾画出长春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90.4亿元——2005年畜牧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48.2%。数字最能说明长春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长春市立足“粮仓”建“肉库”,加快实施了“粮转牧”工程。2005年,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772元,比2004年增加200元;畜牧业“吃”掉玉米203.2万吨,比2004年增长14.4%……一连串数字,清晰勾画出长春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一、农业基本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市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城乡人口粮食自给有余。1978年,全市粮豆总产量只有129万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83年,全市粮豆总产量达到207.5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6.3万吨,首次实现粮食自给有余。1984年全市粮食生产又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232.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增长80%,年均递增率达5%以上。“七五”时期农业生产虽然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但粮食产量仍获得较好收成。1990年,在遇到水田供水严重不足、秋季出现伏旱等不利条件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210.9万吨以上(实际产量超过225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达362公斤,比改革前的1978年多85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和城乡人均占有粮食都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相似文献   

17.
“八五”期间,保山市包谷生产年年有新的突破:1、包括总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八五”末期(1995年)全市包谷总产量达6199.6万千克,比“七五”末期(1990年)增产1450.03万千克,增长30.53%,特别可喜是1992年以后,全市包谷生产获得连续四年丰收。四年共增产2465.4千克,增长66.02%,年均增18.41%。2、包谷亩产上有新突破。全市包谷平均亩产由“七五”末期(1990年)的277千克提高到“八五”末期(1995年)的313千克,增长37.88%。年平均增长6.63%。3、包谷产值及效益有新的突破。全市1995年包谷产值(90年不变价计算)达2604万元,比19890年增加333万元,增长14.66%,“八五”期间年均增2.77%。包谷生产的发展,有力促进畜牧业特别是山区生猪的发展。1995年全市生猪存栏50.14万头,比1990年增加3.78万头,增长8.15%,“八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58%。出栏肥猪36.95万头,比1990年增加19.25万头,增长幅度高达1.09倍。“八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5.85%,肥猪出栏率由1990年的39.29%上升到1995年的74.16%。4、杂交包谷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有新的突破。杂交包谷的种植面积占当年包谷总种植面积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为70.67%。杂交包谷平均亩产逐年提高,1995年为324千克。1993-1995年全市杂交包谷产量三年均增16.31%。杂交包谷产量占包谷产量的比重1995年已达70.95%。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陕西省农民收入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0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九五”期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96元,较“八五”末增长64.4%,年递增10.4%。同一时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60元增加到2229元,较“八五”末增长52.7%,年递增8.8%。与全国相比,“九五”期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太低,2000年陕西省农民收入在全国排名仍然居后,连续3年排名为第27位。据省农调队统计,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70元,较1995年的963元增长52.6%。同期,全国农民…  相似文献   

19.
“七五”期间,水利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潮到逐步兴旺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从“六五”计划开始,国家的投入大量减少,1979年,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占全国基建的7.1%,1985年下降到1.9%。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着重发掘现有生产潜力,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而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无论是物资投入还是劳动积累,都大幅度减少。江河治理和农田水利事业陷入一个短时期的停滞状态。加上七十年代以前水利建设中存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经济》1991,(1):14-17
“七五”期间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和其他省份一样,由于深入地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多年积累起来的经济潜力得到了迅速释放。粮食生产曾一度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198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48.5亿公斤,比建国初期增长2.8倍多,比历史最高的1980年增加26.3亿公斤,增加21.6%。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粮食数量上的基本自给。1984年,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总产仍达142.58亿公斤,虽然比1983年减少5.9亿公斤,但是由于农民手中存粮较多,提供的商品粮量仍然高达77.3亿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