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转型升级国家战略的正式提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伴随着长三角经济带、皖江城市带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战略地位也日益显现.为了研究在转型升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情况,本文结合转型升级的特点,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和成果分配、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代价五个维度优化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法对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四个省份2006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做综合评价,以期测度长三角地区在转型升级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效果,从而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5,(8)
新常态成为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背景与新条件,只有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浙江才能在新常态中实现新的跨越。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常态包括: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开始合理化,从低质量的发展向高质量的发展,外部影响力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包括:调整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深化改革释放升级活力,推动创新激发升级动力,改善民生保障升级环境,繁荣实体经济夯实升级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立群 《经济》2011,(8):31-33
我国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过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以居民家庭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整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家庭购买活动和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对消费、投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一直有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正逐步减弱。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紧约束,以原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静态极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本文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安全与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安全的意义,并提出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应对措施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能够显著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存在异质性传导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更明显。对此,应统筹规划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方案、厚植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基底”、多主体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总体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以居民家庭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整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家庭购买活动和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对消费、投资增长成为深层次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相互消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术进步提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基础。而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基于2010—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并探究数字经济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时代下,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旧具有很强的驱动效应;(2)在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中,数字经济可以有效发挥正向调节作用;(3)技术进步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数字经济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8.
徐胜  司登奎 《技术经济》2013,32(9):106-110,130
构建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阈值协整模型,利用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周期的发展表现出非线性变化特征;蓝色经济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效应发生在人均GDP增长率为9.54%和13.46%之处;从产业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对碳排放的阈值效应可看出蓝色经济区正在走产业升级和转型之路,因此需要注重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制是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2003-2015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2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由于目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商直接投资两条路径作用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预测显示,长期内当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常态化之后,环境规制会促进经济增长,即环境规制在短期内抑制、长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根据中国环境规制现状和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创环境下,科技服务业主要通过动力机制、利益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以江苏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了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双创环境下江苏省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期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桑金琰  庞美燕  张峰 《技术经济》2020,39(1):106-111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基于2006-2017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本文从需求、供给和环境三方面研究发现:山东省及其各区域正处于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时期,消费需求、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对山东省的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研究发现,产业升级具有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文献关于腐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将三者置于同一整体框架下的研究能为理解和验证腐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直接的证据。本文在传统的EKC模型中考虑腐败因素,利用1995-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腐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腐败对经济增长以及腐败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败阻碍了经济增长;(2)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我国仍处于经济增长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阶段;(3) 腐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弱化经济增长从而对环境污染有负向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腐败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手段,政府不能通过阻碍经济增长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数据,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包括消费、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当前经济的生产诱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2)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经历了从"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3)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需求超过其承载力的阈限时,就会出现由于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的非和谐增长.在对和谐增长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超"阈限"影响为背景,分析"三重失灵"对和谐增长的影响,并将和谐增长纳入制度和谐的框架内,试图从制度约束上探讨长期和谐增长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的要求,给出要素贡献率的非参数测算方法。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985-2012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5%,占主导地位;劳动贡献率为326%,能源贡献率为2175%,而TFP贡献率仅为1084%,因此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并且从趋势上看这种粗放性没有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而言,以往的城镇化比较粗放,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应当注重转变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笔者使用可变参数模型揭示了转型时期我国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转型以来我国经济系统的冲击主要来自于总需求方面;(2)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呈现凸型变动模式,并且已经过了波动的顶峰,出现显著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助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物价目标;(3)反映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不宜再作为判断宏观经济态势的指示器,但国民经济中一些重要领域的价格波动却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人才是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四川、陕西、上海三省市2017-2021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和比较分析。R语言求解结果表明,三地及高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存在区域性差异,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性非均衡态势将逐渐形成,区域性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合理规范人才竞争应成为国家层面的人才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既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也是区域性人才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挑战,持续损害的自然基础威胁到人类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实现削弱环境、资源冲击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是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首先,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采用DRCCGE模型,估算了2010-2020年的潜在经济增长指标,论证了绿色经济不是简单的数量级别的调整,而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式经济增长;其次,文章指出了绿色创新基石是绿色需求,包括消费者导向、企业导向和社会责任导向三大绿色需求;最后,文章阐明了三大绿色需求的共同作用形成推动企业主动因应环保压力的五大动力机制,即制度压力、效率提升需求、最终绿色消费需求诱导、竞争力培育推动和绿色形象树立等,得到了绿色发展是企业主动因应生态环境问题合意性策略行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8,超过了收入差距过大的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可从三个方面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1)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通过减少消费需求来减少有效需求;(2)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人们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3)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采取相应对策,实现公平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当前,引导经济系统适应互联网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剖析和评价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能力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从信息基础、市场供给、市场消费和创新共享4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系统互联网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和分析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下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研究发现,观测城市转型发展能力的非均质化空间分布趋势明显,而信息服务能力、市场驱动力和创新能力仍是该区域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