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在积压已久后相继暴露,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与此同时,"生态正义"的概念普及开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恶劣的生态环境需要公平、公正、有效、可行的生态补偿路径。因而如何在生态正义视野中使中国生态环境走上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路径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人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态理念,降低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通过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徐文涛 《魅力中国》2014,(26):26-26
近年来,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价值日益凸显。当前,我国许多地方自然资源领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无偿占有生态效益、破坏生态环境却没有承担相应补偿责任的问题。本文从法律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生态补偿的评估体系、社会民众的生态补偿意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世界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不但有限而且很不稳定.中国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目前中国已逐渐认识到要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公众生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自觉的生态安全建设行动.因此,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培养成为提高公众生态安全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目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构建生态综合治理网络体系对于京津冀环境治理至关重要。当前京津冀出现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当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治理需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一、绿色发展模式概述工业革命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令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态间的失配现象逐渐显化,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各国的关注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新常态"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阐释了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所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有效公共政策工具,各省市也逐步开展了多样化的生态补偿实践。文章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秦皇岛生态补偿的初步实践,创新性把旅游者纳入生态补偿中,构建了旅游城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模型,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旨在对我国旅游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成为我国当下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快速发展生产力,调整产业中不合理的结构,不浪费资源,不牺牲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共赢,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本文将以习近平生态建设思想来研究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试图在生态建设思想视域下探讨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期为我国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缪吉兵 《魅力中国》2009,(31):67-67
生态补偿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在我国已经有相关的政策的规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本文从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生态补偿的价值研究、我国实施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综述论述了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陈石松 《特区经济》2008,(12):19-21
真正在国企改革中提出并逐渐重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笔者认为是党的"14大"以后,随后历经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第二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第三阶段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明确了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鉴于目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权基本虚置的状况,本文探讨了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涵义及工作机制,以期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又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决议》用"十个坚持"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十个坚持"的硬核。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经是一个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践所证实了的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内涵的硬核。在思想渊源上,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均有过重要论述;在实践上,在新中国七十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有顶层设计,更有具体的贯彻落实机制设计。本文基于逻辑和范畴从学理上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以来,建德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十八大及三中全会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致力于探索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的根本性转变.市人大常委会以问题为导向,以构建科学合理的预决算机构与制度为抓手,以关注重点、突出监督实效为突破口,管好人民的“钱袋子”,对“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提高依法治理能力”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初步、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进入频发期,环境污染损害问题日益增多。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赔偿难题将成为导致社会群体性事件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推进制度建设十分迫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发展情况,国家试点城市重庆、昆明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剖析,分析目前我市在此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处于重要突出地位。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体系,该《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各方面制度的根本遵循,并着重强调了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全球视野、传统视野、理论视野和科学视野四个维度依次展开了基于新时代国内外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及其规律的视野拓展,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拓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拓展,以及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整科学体系的视野拓展。本文试图在阐明制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视野,以更好实现《决定》规定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职能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政府职能进行了崭新定位。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本文分析了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论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职能,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核心是共享发展。将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首先,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契合性;其次,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享发展的途径。准确理解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基本特征,民族关系在梯次递进的演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民族交融状态,不同民族人民群众“百籽合一”“百籽共生”,从自信与自觉两个向度牵引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各个成员融汇并蓄,真正体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之一的“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