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平 《南方经济》2001,(1):32-35
本文介绍和论述了“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和争论;衡量“新经济”的指标和“新”、“旧”经济的区别;谁是“新经济”的受益者以及“新经济”对理论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的价值,需要传统经济的实绩来体现。“新经济”在泡沫破灭之后,将回到传统经济中寻找现实的利润支撑。而传统经济在新经济泡沫的一番挤压和引诱之后,也再积极从新经济的泡沫中寻求发展。因此,可以说,在经过一番起落之后,真正的新经济才开始形成,“另类”(新经济)才开始融入主流社会,真正带动“母体”(旧经济)的新生。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始总会象前卫艺术刚出现一样,显得非常“另类”而时尚。而这些另类时尚的普及与发展,往往是靠“泡沫”来推动的。新经济在回落中走向成熟,就像一个刁蛮任性的公主,终于肯嫁人,安…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现象出现以后 ,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能用来解释新经济现象了。经济规模呈级数增长 ,而交易成本呈级数降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受到削弱、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修正 ,原有的利率理论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4.
王新  陆洋  洪哲 《南方经济》2001,(4):33-33,60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以“旧经济”面目出现的传统产业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浪潮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90年代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在增长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称之为“新经济”。“新经济”从美国开始并在世界各国兴起,形成了一次“新经济”的浪潮。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人传统的增长方式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我国的经济,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雷兴长  谢琼 《发展》2000,(6):8-9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发展“新经济”美国是当今世界出现“新经济”最早的国家,从美国“新经济”的现状来看。“新经济”的发展动力是高技术。增长资源是科技人才。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存环境是科技经济园区。运作基础是市场性经济、自由性经济、开放性经济、全球性经济。只要具备以上条件.任何一类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经济”。  相似文献   

7.
认识新经济     
新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它与传统的工业经济不同,是以新一代的高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并由此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美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美国经济的增长点不是传统的汽车、钢铁、建筑等产业,而是来自“新经济”。1993年,克林顿以“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笔兴美国设想,击败布什当选为总统。这些年来,以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战略,使美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并且把以前咄咄逼近的日本、西欧远远抛在后面。人们把克林顿政府一系列发展战略称为“网络新政”。当前,新经济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商业秩序,并引起理论界与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谭振江 《辽宁经济》2002,(12):59-60
一、新经济是创新的产物,它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经济是创新的产物,现在只知道它将建立在第一、第二、第三或更多开拓者的遗迹上,在不断涌现的创新中探索前进。“新经济”出现的背景首先就是没有“范式”的不断创新,对传统规则的突破。世纪之交出现的新经济“十倍速”地加速了这一“权力没落”过程。传统意义上国与国之间基于策划意义上的战略竞争,开始转化为无法预知的战国之争。新经济是充分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是知本经济。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无论是马克思《资本论》还是西方经济学名流派的巨都对其有过重要论述,形成诸多经典的结论。但“新经济”现象却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挑战。本首先对经济周期的含义、类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新经济”现象的透视,得出“新经济”并未否定经济周期的结论,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新经济”的旋风席卷了神州大地。1999年底以来,我国股市中的网络股异军突起就是明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成千上万的网络公司更是让“新经济论者”神气十足。正当人们为“新经济”而激动不已,企图以“新经济”的惊险一跳而跨过“旧经济”的垂垂马车之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当年超英赶美的豪迈。“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和全球化为前提的经济,又可称为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其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新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