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浙江省11个地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对浙江省2003-2011年市际创新产出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基本呈现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即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产业比重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环境对创新产出不存在显著影响;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经费投入影响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3-2021 年我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模型测算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分别在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检验文化产业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集聚能够明显提升本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对邻近地区存在正空间溢出但效果并不显著;在文化产业不同集聚模式下,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和邻地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积极影响,而多样化集聚对本地和邻地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异质性检验表明,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综合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表现更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机制以及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3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以创新要素推动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文章通过搜集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同时创新要素集聚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全国绿色经济效率在样本时间范围内处于上升趋势,在空间层面上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根据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创新要素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强度更为显著,且具有更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创新要素集聚以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超凡  蓝庆新  王泽 《南方经济》2021,40(1):102-119
文章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城市空间关联与溢出视角,采用我国2007-2016年26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多维度的城市异质性。进一步地,文章还通过对不同距离阈值上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测算了创新空间溢出的距离边界,检验了创新空间溢出驱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最佳地理距离区间,从而为增强区域创新合作以提升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量化依据。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创新具有的增长效应、资源与环境效应、结构优化效应是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且产出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驱动效应强于投入端创新;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城市异质性,依赖于城市区位、所在城市群、环境政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城市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空间溢出随距离变化呈衰退趋势,350公里以内为创新活动的密集溢出区;生态效率也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越发达且联系越紧密、要素流动越自由、创新对生态效率驱动效应越强的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也越强。因此政府应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为创新外溢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引导创新的方向,并根据区域及城市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金融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地理特征,在针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进行分析时,可以应用空间计量分析,本次研究中就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予以简单分析研究,这对金融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8年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2007-2018年间,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总体水平提高,区域之间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缩小.②研究期间,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在空间密度的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且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③在空间分布上,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呈现集聚态势,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的高值的集聚,粤西、粤北、粤东低值的分散,整体显示出低值区包围高值区的分布趋势,知识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8.
周志鹏 《特区经济》2014,(2):138-140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的测量指标,对全省2002-2011年市域创新产出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分析。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以及LISA表的分析发现:10年间,山东省各市创新产出值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区域空间差距也非常明显,市域创新能力在空间上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山东省创新产出能力集中程度不高,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态势,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Moran’s I值的贡献主要是来自跨象限的地区和高高产出地区集聚作用结果,创新产出核心区的空间知识溢出暂未显现。  相似文献   

9.
省级空间范围内,强强联合、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集聚溢出体系利于该省整合创新资源,加快该省的创新发展.但并不是任一省域都可以在其内部建立起这种集聚溢出结构.文章在把创新空间集聚溢出划分成多种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局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地域间创新集聚溢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上,地级创新集聚溢出的局域性及其与我国省级创新活动非均衡布局间的较强空间关联特性,凸显了多样性的创新集聚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差异形成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把知识溢出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却忽视了对空间维度的考虑。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知识溢出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逐步从企业转向了空间,研究重心也开始从个体之间的溢出转到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溢出,知识的空间溢出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按照现有研究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从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与测度、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的内在关系以及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三个方面,对近年来西方学界基于空间维度的知识溢出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并且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志越 《科学决策》2023,(3):99-114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考量其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深入探析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文章构建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空间外溢性与空间关联性,不论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还是资本与劳动产出对经济增长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资本与劳动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通过资本与劳动的聚集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分空间区域检验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虹吸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辐射及空间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和数字技术差距视角,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创新效率水平跨越门槛值,数字技术发展显著缩小各省份经济差距;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在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内,数字技术发挥的空间溢出效应能缩小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相近和地理相邻的各省份经济差距;在创新效率低的区域内,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扩大了各省份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31个省2002~2015年面板数据,对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空间关系进行检验。在控制知识存量、创新基础设施、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关键变量基础上,建立时空双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空间依赖性,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直接效应为正且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以珠三角1997-2011年24个县市级人均GDP为样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1年,珠三角24个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与传统空间计量模型对比,文章选用能消除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发现:各县市间存在β-收敛,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自身初始水平的影响,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扩散作用。因此,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土产业集聚模式会显著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的溢出效应,但是鲜有文献在研究FDI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时考虑了本土产业结构与FDI是否相互匹配的问题。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首先分析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我国2008-2013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本土产业集聚模式如何影响FDI在城市创新中带来的区域内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FDI都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部性,产业集聚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受到地区差异、城市规模差异的约束。从整体上来看,相比于多样化集聚,本土产业专业化集聚更容易吸收和传播FDI的溢出效应,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更明显。从分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产业多样化集聚提升FDI的溢出效应作用显著,而中西部地区FDI的溢出效应更多的受益于专业化集聚。从分城市规模来看,特大规模城市应该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而大中小三种规模城市则应该更多地专注于专业化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FDI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FDI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差距扩大产生重要影响。究竟空间因素多大程度上能解释FDI的空间分布?本文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与趋势面分析相结合方法,以601个县级以上城市人均FDI和空间位置坐标数据研究了FDI的空间集聚与趋势面。研究发现,空间因素对FDI集聚分布的相关性极其显著。从空间因素看,中国人均FDI分布可分成5个集聚区域,北部和西南地区难以吸引FDI入驻。这意味着,更有效地促进FDI北上,尤其是西进应当作为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FDI政策的导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构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特别是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数字经济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产业链创新、协调、共享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南方地区的影响要强于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论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FDI数据的空间全域及空间局域自相关性的检验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的FDI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正向自相关性,省域之间的FDI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而这种趋同现象正是来自于相邻区域之间的溢出作用。而后基于2000-2010年11年相关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溢出效应对我国FDI的区位选择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时间及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论说明,国家在制定FDI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我国30个省市1995-2011年的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外资和技术创新的空间集聚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创新在我国地区之间并不存在互补性,而是表现为竞争关系,外资和技术创新的空间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和地区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仍然受地理距离的影响,临近区域的空间溢出和关联效应比较明显,可以部分解释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形成和扩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