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食品产业融合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符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农产品高质量和未来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十堰市农业发展以山地经济为导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新时期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提高绿色食品品质与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十堰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十堰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十堰市绿色食品产品品种发展不平衡、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不高、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健全、绿色食品辐射带动性弱等问题,从做强优势产品品种其他产品品种并重发展、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降低系统性质量风险、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提高品牌建设水平,拓宽绿色市场空间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认为绿色食品生产为绿色农业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基础,强调了绿色农业是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实践与理论上的延续发展,提高和升华。经过对多种替代农业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绿色农业是替代农业的优化模式,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了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加快绿色食品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国际市场上绿色食品的需求与消费趋势,以及我国食品的开发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食品开发要培植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的技术创新;发挥政府职能;严格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等4点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4.
绿色食品产业超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应在新一轮农业改革中形成“绿色”经济增长点,尤其加入WTO后,只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才能有效地拆除“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供货不足是世界绿色食品市场不断扩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将是我国、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绿色食品发展机制的问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机制是政府推动型的。在产业建立之初,这种机制无疑是必要的,但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  相似文献   

5.
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绿色食品系列开发科技示范区.在吉林农业大学专家的技术扶持下,实现了绿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市场农业及效益农业的协渊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6.
周洁 《山西农经》2009,(1):53-56
山西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和条件。把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是山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的选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扶持一批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绿色储粮AB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绿色储粮的由来绿色储粮应是来自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应是来自绿色农业,而绿色农业则随绿色文明的兴起而产生。1992年11月经国家批准,中国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并制定了有关规定。按规定,中国的绿色食品必须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定,并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两类,绿色食品只有经专门机构认定后,方许可使用AA级或A级绿色食品标志。根据商标分类划分的第二十九、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类食品,凡具备条件的均可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第三十类商品为:“咖啡…  相似文献   

8.
发展绿色农业的路径选择——黑龙江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省是我国开发绿色农产品最早的省份之一,目前绿色产品的种植规模、加工量、认证数量都居全国第一位,但仍然存在生产规模偏小、绿色产品市场体制不够完善、绿色食品品牌杂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加大宣传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升绿色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制定相应对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眼下,绿色食品日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角,绿色、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正乘着时代的快车穿越广袤的大地,将绿的信息不断传播。由此,一个个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应运而生、接踵而来,将绿的福祉带到人们的身边,让绿色的梦想照进现实,田园牧歌般的绿色健康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了…… 7月26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京城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市场”,在与“绿色食品示范市场”主办者、绿色商家、“绿色食品示范市场”摊主和绿色消费者的访谈与现场感悟中,发现这种引领绿色消费食尚、链接绿色产业平台的“绿色食品示范市场”,正是我们业界和消费者观察市场、优化生活的新时代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谋求转型:湖南欲以“绿色”兴农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证、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其主导食品便是绿色食品。作为农业大省,提升“绿色”竞争力是湖南未来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内外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整体分析,总结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主要对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演变趋势进行解析。[结果] 1986—2019年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结果如下:(1)外文文献2007年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中文文献2013年以后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2)外文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和法国国家农业、食品和环境研究所;中文文献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3)外文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Sustainability、Agriculture,Ecosystems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其中Agriculture,Ecosystems Environment的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72次/篇)。中文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农业经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和《农业现代化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23次/篇)。(4)外文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逐渐由"可持续的农业质量评估"向"农业管理与保护"和"土地利用"等转变;中文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逐渐由"农业可持续"和"农业生态与资源"向"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等转变。[结论]在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中文文献的发表数量亟需增加,国内机构在外文文献发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农业绿色发展"概念逐步取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已有的外文文献更侧重于定量评估与管理体系,而中文文献多侧重于产品技术与政策评价。目前国内农业绿色发展在理论评估和实践管理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文章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重点拓展方向,可为未来的农业绿色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绿肥是农田化肥替代的高效、清洁技术,是培育健康土壤、扼制土壤退化的最有效手段,是生产健康农产品的最佳物质和技术保障。需加强绿肥发展规划,推进绿肥生产及产业化进步。方法 文章通过长期工作总结、大规模联合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分析了我国绿肥发展现状、潜力、制度模式及重点任务。结果 (1)绿肥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发展,绿肥产业化新机制(“绿肥+”产业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绿肥生产规模稳步恢复,2022年我国绿肥面积达412万hm2。(2)我国尚有约88%的绿肥面积潜力未加以利用,主要农区和经济林园的绿肥总面积潜力约4 227万hm2,其中农区、经济林园绿肥面积潜力分别为3 340万hm2、887万hm2。(3)概述了我国典型区域农田、果茶园、新整耕地及边际土地可采用的绿肥利用技术模式。(4)近期我国绿肥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提升绿肥种业保障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扩展绿肥服务国家战略路径、推动绿肥产业路径建设、创新绿肥产业政策保障机制。结论 到2025年,绿肥生产技术及应用进一步提升,绿肥生产面积稳中有升,绿肥对耕地质量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立足当前现实需要,着眼为将来留下良田沃土,将推进绿肥生产及其产业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手。  相似文献   

14.
绿色水产品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出发,论述了发展绿色水产品的目的和意义,并对阻碍我国绿色水产品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初探,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是高储蓄率下的产能持续增长与内需的相对不足的背景下,绿色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呼伦贝尔经济区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为背景,结合呼伦贝尔传统产业实际情况,运用SWOT分析方法明确了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定位了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目标最后,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布局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蓝水绿水概念,综述总结国内外绿水资源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绿水模拟和绿水管理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归纳法,阐述了绿水资源在水资源评估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和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了国内外绿水模拟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与局限性因素,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绿水资源的影响,探讨了流域绿水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应用发展。[结果](1)绿水资源表示水循环通过降水渗透入土壤非饱和层并由植物蒸腾或土壤蒸发返回大气层的水汽,是农业作物生产的重要基础,但是通常被传统流域水资源管理所忽视。(2)绿水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尺度的陆地水资源总量中绿水资源平均占65%,全球尺度农业用地(作物生产期)的绿水资源比例平均占82%,因此绿水的开发利用潜力相对较大,忽视绿水资源量可能会低估水资源可用性。(3)绿水参数率定、遥感ET数据校准、时空尺度转换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关键问题是提升绿水模拟精度的重点研究方向。(4)基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稳定性相对减弱的可能趋势,将绿水纳入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客观评估水资源量,能够为应对解决水缺乏、水波动与水冲突等水资源问题拓宽思路。(5)绿水管理是合理优化配置流域蓝水绿水资源,协调平衡流域整体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且兼顾上下游公平效率的新型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结论]应对水资源问题的两个基本方向即“开源节流”,绿水资源作为开源的重要方向,绿水管理作为节流的基本措施,理应受到重点关注。绿水概念和绿水管理是在水量平衡基础上,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绿色化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绿色化的理论意义,探索首都乡村绿色化发展的科学路径,对于北京市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采取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解读绿色化发展内涵、分析乡村绿色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加快首都乡村绿色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化内涵包括经济学维度、社会学维度和生态学维度,表现出动力、公平、质量3方面特征,追求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平衡五大目标。(2)首都乡村绿色化面临机遇和挑战,在生态、农业与农村发展基础、转型动力、投资力度、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在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区域差异等方面也存在阻碍因素。(3)首都乡村绿色化发展应设定科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构建绿色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实现路径与主要任务,因地制宜提出适合首都乡村的绿色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发挥生态建设优势积极开发绿色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丰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历程回顾,提出了开发绿色产业是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大丰市绿色产业开发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就加快开发绿色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引领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以期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空间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绿色发展的约束条件。[方法]研究改进了"指标加权重"的评价方法,采用"要素—功能"评价方法,从保护资源、避免风险和支撑发展3个角度,构建包括9大类21小类要素的绿色发展空间指标。对每个指标的绿色功能按适度建设、适宜建设、一般限建、严格限制和相对禁建进行功能量化。采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对要素的绿色发展功能按"空间要素分布等级最严格"的原则,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对成都市的绿色发展空间进行了划分。[结果]成都市的绿色发展空间中,适宜建设区、适度建设区、一般限建区、严格限建区、相对禁建区的比例分别为:10.27%、37.8%、3.26%、26.12%、22.46%。划分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成都市的绿色发展现状。[结论]研究将绿色发展的内涵进行要素的空间化表达和空间评价,准确地刻画绿色发展空间,展示了绿色发展的空间差异性,为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发展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文章简要介绍了绿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产业发展规模、绿色农业企业、农民、国家政策等方面说明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绿色农业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绿色农业企业高增速显著、农民绿色意识提高、政策对绿色农业支持力度加大等,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缺乏理论研究、标准不健全、疏于管理、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分布不均匀、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并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借鉴国外经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绿色农产品价值等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