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中韩建交以来,黑龙江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十多年来,黑龙江省以其固有的地缘、资源和亲缘的优势,稳步推进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已成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黑龙江省与韩国的贸易还处于产业间合作,贸易结构还不尽合理.随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与韩国的投资合作将出现新局面,同时产业内的贸易也将会有大的发展,双方的贸易结构将逐步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黑龙江省"三农"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没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能有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更不可能打破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和资源的低效率均衡.搞好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应做好以下几点:产业结构调整适度向扩大就业倾斜;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3.
利用外资是黑龙江省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量经济学研究表明,实际利用外资对该省的产值具有极高拉动效应.但在产业结构内部,外资对黑龙江省第一、三产业的贡献度较低,对第二产业贡献度较高,因此十分有必要引导该省的外资投向,通过外资对产业结构效应的机制运作,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4.
王春 《理论观察》2010,(6):73-74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国内其他大部分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矛盾已充分表现出来,传统的经济优势地位处于明显下降态势。从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优势和不足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必须要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黑龙江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基地生态资源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为此,应调整和优化绿色加工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树立良好企业信誉;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6.
辽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娥  王惠  汪璐 《辽宁经济》2010,(11):38-38
一、利用外资对辽宁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1.外资投入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产业结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直接投资进入行业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辽宁利用外资而言,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从而改变原有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应正确选择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教育、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行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对黑龙江省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发展变动不同步的问题。黑龙江省应促使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均衡发展,形成合理规模和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年和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出地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人才流出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社会影响.黑龙江省人才流出规模不断扩大,集中流入东部地区;流出人才以青年为主,人力资本水平较高,从性别上看,2015年和2016年男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3.6081岁、34.7971岁,高于女性的31.3044岁、31.5196岁,女性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4.8997年、15.2064年,高于男性的13.7201年、14.3114年;流出人才职业层次较高,分布在二三产业且以技术密集型职业为主;30岁以上的已婚流出人才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意愿更高.黑龙江省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迅速发展,提高人才吸纳能力,缓解人才流出,为加快黑龙江省经济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DEA模型,测算黑龙江省2001-2010年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效率改善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等都对经济增长效率产生影响,最后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效率的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侯起秀 《特区经济》2006,(12):52-54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区域内各地区将在新的战略定位中推进经济转型,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朝着与各地区更加紧密依靠、互补互动的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和突出问题,以新贸易理论为指导,指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大于竞争,以区域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变竞争为合作,是泛珠江三角洲地区9省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及一个区域内资源要素的限制,单个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如何将分散的产业集群整合在一起,形成大集群优势,将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关键。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联结机理,提出东莞产业集群镇域合作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转型重新定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林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18-121
区域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型,其转型无不受供给一需求关系的变动和技术促进的影响,区域产业转型正好反映了国家产业转型的点阵关系。文章对我国区域产业转型的动因和特点进行分析,对我国区域产业转型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盐产业链合作利益在各环节的分配严重不公平,这造成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损失。合作利益的分配问题是由食盐产业链纵向和横向上的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状况所导致的,而产业组织的不合理性有着包括盐业管理体制问题在内的制度性根源。以市场化为目标的食盐专营制度改革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将优化盐业产业组织结构,从而提升整个盐业产业链的效率,最终增强我国盐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姜丽  黄庆波 《特区经济》2013,(12):79-8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贸易是影响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外部因素。出口贸易能够获取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并改善资源结构、拓展国际市场和增加国民收入;进口贸易可以弥补国内产业结构失衡、提升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改善要素资源的存量和结构、有助于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这些最终都将推动一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国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可以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等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王超 《亚太经济》2008,31(1):83-87
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反倾销法和竞争政策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诸多冲突之处。国际社会对二者的协调提出三种方案,其中,以在《反倾销协议》中引入竞争政策的改良方案比较切合目前实际。但长远看,还是需要在WTO内建立一个协调各国竞争政策的法律框架和机制。当然,这最终取决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和各国实力的彼此角力。  相似文献   

17.
李丹 《特区经济》2011,(12):35-36
加入WTO后,环境保护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让中国越来越重视引进外资的质量,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影响外资质量的经济因素。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讨论影响FDI质量的因素,发现市场规模、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集聚效应、对外依存度、基础设施和工业结构对FDI质量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周在泉 《特区经济》2007,(8):178-180
本文运用优势对比、结构效益、技术构成、国际竞争力系数、就业吸纳系数等指标,分析了武汉工业总体竞争力状况,又运用总产值规模系数、产业扩张程度的指标以及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对工业内各行业实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武汉的工业竞争实力的总体评价,并指出了提高武汉工业竞争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政策的诞生、演进、转型、创新和发展受政府职能转变、国际规则对接、时代发展变化、企业需求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这些因素也在发生变化,要求产业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升级。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政策制定正在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全球现象,国际产业竞争正在从产品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群之间的竞争,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产业链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竞争主战场。我国在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创新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实施产业链政策,增强产业政策制定的“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尽快制定更具系统性和更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政策方案,“强基、韧链、优企、提效”,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安全稳定、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国际金融格局、国际贸易和产业格局以及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三方面对"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格局进行了前瞻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作者前瞻了中央统筹全局的国际经济战略部署,并提出基于广东利益的"三反"国际经济战略:反人民币升值、反浮动汇率、反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