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上市既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也是积极应对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展的客观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可通过海外上市、存转股、“借壳”上市等途径上市。  相似文献   

2.
张洁 《全国商情》2006,(7):30-31,36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现在股改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完善公司治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后的上市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通过上市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健全运营机制才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内部控制权分配不明确、监督机制无效率、外部市场无效和信息披露力度不够等缺陷.而现有的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上市的改革思路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因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和资本市场本身缺陷等问题的存在会使国有商业银行重蹈覆辙.要实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首先应该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引入新的机构投资者,以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国有产权的逐步退出;其次,应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最后,必须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单一,银行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因而必须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具体思路是理顺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多种组织形式、解决不良资产等。另外,本文也就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融资问题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对银行上市热潮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深发展、民生、浦发等几家上市银行上市前后在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并不必然促进银行改革。因而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都不应对上市对银行改善的推进作用过于乐观,对上市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显得尤为必要.它有利于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有利于与外资银行竞争和最终实现混业经营,有利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选择合理上市方式,如整体上市、分拆上市、联合上市、海外上市等.  相似文献   

7.
近一段时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呼声愈来愈高,引起了市场各方广泛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上市,无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还是对于整个金融体系,都有多方面的好处。同时,国家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制度跨越,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一直以来并非理想,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所以.上市应当慎重缓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探讨金融改革下中国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差异。我们使用分组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Group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Group)对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985-2010年间成本效率值进行计算。同时,本文引入Tobit模型以解释银行间效率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具有更明显作用。银行规模、不良贷款率以及直接融资额比例是影响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完善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以及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是以后金融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是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只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的治理机制才是提高和保持良好经营绩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保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差,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自身业务的发展.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走上市之路,是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出现 ,有必要分析国有银行与新兴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文章综合评价了国有银行与新兴商业银行的效率现状 ,从规模经济、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产权结构角度 ,探讨了新兴商业银行效率高于国有银行效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征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新时期面临很多新问题,新问题要求有新对策,因此,要在准确判断新时期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措施,以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重点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明显存在"功能缺位",致使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存在违约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失信行为。只有不断完善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效率,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防范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0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从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水平等方面来刻画银行的股权结构,考察股权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拥有相对控制权对于公司的经营决策是有利的,但是股权过分集中则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偿债能力方面,股权结构指标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影响,国有股和外资股的存在对提高银行经营稳健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股权过分集中不利于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选择相对集中、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适度降低国有股比例,引进不同投资主体,并实施适当的股权激励。  相似文献   

15.
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第一要事。本文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对象,分析其在资产规模扩大、综合-~.Jj增强,但竞争压力却丝毫不减的情况下,风险管理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症结在于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建立科学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宏观调控 ,优化服务功能 ,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更高的核心一级资本监管要求。采用指标法在40家规模较大商业银行中识别出2020年的18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除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的实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监管要求的距离较小,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采用17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2020年的数据,通过异方差随机边界模型分析核心一级资本来源与银行利润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内部资本积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助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利润效率的提升,且利润效率水平随内部资本积累占比的增加而提高;而通过外部融资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会降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利润效率,且利润效率水平随外部融资占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应采取先内部资本积累后外部融资的策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实现防范风险与提升效率的双赢。其中,目前核心一级资本缺口较小且利润率较高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宜采取内部资本积累为主、外部融资为辅的资本补充策略,而其他银行则可采取外部融资为主、内部资本积累为辅的资本补充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现有四种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商业银行需要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探索一个适合本银行特点的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增加盈利成为其经营模式的重要特征。当前,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取向为:明确市场定位,行使社区银行职能;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零售业务,塑造特色银行;提升人员素质,实施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0.
华尔街金融风暴是已绵延一年多次贷危机的总爆发,它引起了广泛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更应加强支农力度,从源头上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健康发展,从源头上避免经济危机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