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将以集约型为主导,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是决定性的。劳动力商品化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佳途径,要实现劳动力商品化,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力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是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因而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和供给角度对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的深刻分析,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但却无法全面说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成因和特征。本文根据社会主义现实情况,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供给和需求诸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条件,指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力商品化,是通过市场中介更合理地实现了劳动者的利益,使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益在不同层次得到更充分的实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问题赵宇霞一、建立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储存在劳动者的身体之内,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由国家全部包揽。由于缺乏对劳动力价值的科学评价,长期以来使劳...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事关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城镇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体制、就业市场分割、就业歧视以及劳动者素质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要想确保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必须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发挥作用,转变就业理念,完善社保体系,发挥工会作用,健全工资增长机制等,从多角度入手来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相对价格法,基于我国地级市层面行业平均工资数据测度了2003—2019年不同区域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我国各类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呈现周期性波动变化,且均随时间显著趋于收敛统一;对于全国城市间、相邻城市间和同省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水平均显著高于中部地区,且在2011—2013年间出现了较强跨区整合性;国有经济就业占比、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分割,高速公路密度提高则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  相似文献   

6.
构建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过度安全到过度灵活的变革过程,但由此引发了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结构性排斥就业等问题。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政府在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上应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等问题,真正建立一个城乡统筹、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劳动报酬的提高引发了学者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就业效应的担忧。在一个均衡劳动力市场上,提高劳动报酬会阻碍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以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典型特征的非均衡市场,劳动者的实际报酬低于劳动投入的边际贡献,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负向扭曲,劳动报酬的提高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提高劳动报酬能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失衡状况。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用工荒"和就业难困境,研究资本、劳动力异质性与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性的内在联系。文章论证了资本对技能型劳动力的互补效应和对低素质劳动者的替代效应,并认为我国的资本深化过程是大国经济在异质性劳动力存在匹配缺口时自行选择的较优发展路径。通过GMM证实了在技能偏态的作用下劳动力通过资本广化和深化过程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确定技术升级和资本深化的产业以及在资本广化部门发挥低技术劳动者比较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金钱因素。文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除了有经济因素以外,还有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非金钱因素;接下来,通过结构方程,对中国31个行政区域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金钱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到了分析的结果,文章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呈现出正向的关系。特别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提高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劳动力的流入。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程度的加强对劳动力进入地区的部分行业影响也大致呈现出正向的关系。劳动力大量的进入流入地,将会导致流入地劳动力要素供给增加,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要素流动还会增加流入地的人力资本存量,激励当地企业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企业自身劳动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刘春雷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的争论的核心,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主人地位是否矛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为商品,相对于劳动者在超经济强制下处于人身隶属、人身依附和在计划体制下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力,更具有了自由地支配自身的权力,这是劳动者获得人身解放成为独立的个人的第一步,劳动者具有了劳动力商品所有者的经济权利,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制约下,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动力,将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客观的经济活动所赋予的劳动者的劳动力的社会属性,是劳动者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2.
尚长风 《经济学家》2003,(4):123-12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以竞争机制为主,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机制在劳动就业中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机制以及劳动者自身素质也决定了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在该市场上重新就业的可能性极低。既然如此,失业者为何宁愿选择自愿失业也不到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去就业?决定劳动力选择就业岗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收入,让我们先看一下收入是否构成了再就业障碍。假设劳动者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后,在这个市场上重新找到工作的概率为p,在二级劳动市场上就业所得工资相当于一级市场工资的折扣率为a。如果p等于a,那么…  相似文献   

13.
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广泛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不仅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确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必然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而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重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现在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加强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的扩大支持就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讨论综述萧琼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围绕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否商品,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商品化与按劳分配关系、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关...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琪 《财经科学》2006,(3):80-85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又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双方互动效应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本文指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待遇的途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村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劳动力转移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稳定的城市劳动力规模与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呈线性关系,城市劳动力数量是农村劳动力数量的a倍;当劳动力低效率使用时,盲目增加农村劳动力规模将会导致xe,ye的下降;当劳动力高效率使用时,将导致xe,ye的增加。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措施促使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研究结果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已经演变成具有"二元"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差异不能仅仅用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解释,它还与城市政府的选择性管制有关。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取消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限制,但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制度实行的隐性、间接管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外来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还是主人吗?冯晓明今年以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与劳动者是主人并无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本文就这种观点提出商榷性意见。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前提,劳动者不能成为...  相似文献   

20.
就业再选择与劳动力市场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就业再选择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通过就业再选择使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的频度和难易程度,决定企业内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水平。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必须摆脱“员工属于组织”的传统观念,以员工的就业再选择为出发点,并且,促进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才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