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人类社会解决当前全球气候恶化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佚名 《现代商业》2013,(4):28-31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强化节能减排,规范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和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倡导低碳生活,探索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设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198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政策。制定这些政策主要是要达到,强化节能减排,促进低碳能源利用,切实降低碳依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走上清洁而稳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对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发展碳金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需要发展碳金融来实现减排的突破,然而,节能减排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改能力不足、技改成本高昂。建立碳金融市场,为国际买家与我国企业交易搭建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有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政府部门应制定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加快碳金融创新步伐,培养碳金融专门人才,组建碳金融业务机构和团队,加强碳金融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低碳经济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低碳经济意即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  相似文献   

5.
刘晓军 《商业会计》2011,(26):57-58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节能减排,开发、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全球面临着经济危机冲击,2009年上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都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的衰退;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危机的形势更为严峻,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势日益紧迫。为进一步推动全球密切合作,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五届理事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倡导各国将全球变暖问题和经济不景气问题合并解决,推出促进包含气候变化的公共投资和财政刺激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这对我们现实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经济管理方式等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焕波 《中国物价》2012,(3):43-44,49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英国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并以构筑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对所有国家而言,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不再只是概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使世界各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农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2010年全球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6.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增长了13%,所以发展低碳农业不仅顺应减排需要,也是改变现有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相关部门已出台了众多农业节能减排措施,但是总体效果不突出。因此,需要针对现有政策不足,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低碳发展政策,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状况、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贸导刊》2007,(16):34-35
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看,一方面,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仍然呈现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确都在通过各种努力来减少本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对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最初可以追溯到1992年150多个国家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约。后来迫于日益恶化的环境,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等都加入到对于低碳经济问题的关注中。公众在低碳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于公众与低碳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国际潮流和各国的共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和中国和平崛起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低碳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低碳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大课题,需要认真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正下大力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量超标、锁定效应和黑猫模式的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方面的挑战。我国应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加强对公众消费理念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逐年增加,随之导致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使生态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为了降低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我国开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这个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产业,转变出口产品能源使用结构,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将被采用,形成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协议因此有所改变。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导的高碳化石能源,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进步与繁荣。然而近10多年来,高碳能源在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给  相似文献   

18.
后危机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保护环境将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户,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思路,推进绿色贸易战略,掌握世界贸易关系变化的主动权,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低碳经济"一词出现以来,低碳经济已不仅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需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培育国内碳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民间的作用,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政策架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大力主张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大国应有的表率作用。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