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茹 《中国经贸》2009,(12):148-148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状 《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以来,至今已有13年。它的出台和实施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禁止不正当竞争,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对商业贿赂、垄断性行业的强制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重点打击,而且一些行政垄断的行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成为治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强制法》自通过以来,在近一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在规范行政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暴露出关于立法权限和行政强制适用两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赋予其行政强制权是保障其有效监管市场的必要保障.行政强制法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行政强制中的“滥”、“乱”、“软”发挥了积极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行政强制法的实施亦对我国工商行政执法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两大方面.笔者以为,彻实转变执法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增强执法风险防范意识和强化行政执法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应对行政强制法实施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强制法》自通过以来,在近一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在规范行政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暴露出关于立法权限和行政强制适用两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云  宋玉华 《特区经济》2012,(10):220-22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法治建设稳步推进。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中迈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该法的实施,对于指导税收征管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其与现行税收征管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笔者分别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梳理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之间存在的不相适应,并就行政强制法在税收执法领域如何适用以求与征管法协调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税收征管法》关于滞纳金的规定与《行政强制法》存在明显差异和冲突,导致税款滞纳金法律适用的困惑。税款滞纳金究竟应适用税收征管法还是行政强制法,取决于税款滞纳金的法律性质。本文围绕税收征管法,从税收关系、行政强制理论和域外立法范例等多个角度探究税款滞纳金的法律性质,认为税款滞纳金是纳税人对迟延给付税款所致国家税收利益损失的赔偿,不是行政强制法上的滞纳金。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学界高度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自1999年历经12年五次提请人大及常委会审议,至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才得以审核通过,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本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乱"的问题。虽然该法明确了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但是新法施行后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问题仍然存在漏洞:一是《行政强制法》第九条和第十二条的兜底性条款问题;二是针对亟待解决的关于各级法规中对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如何加以限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月新政     
《西部大开发》2013,(5):64-65
《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近日发布,该书全面介绍近年来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全文约2.1万字,以大量数据和事实从6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包括:经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政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文化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社会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人权领域的对外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保证政府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行政,以保障公民之正当权益,加强人权保障和救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行政执法在人权保障问题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行政法制建设应当把保障和促进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内容。一是要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提高人权保障法制化水平;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提高人权保障意识;三是重视侵权责任追究,落实侵权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0.
张爽 《辽宁经济》2012,(6):80-83
在当今社会中,对行政主体在危机环境中运用紧急权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行政紧急权若运用得当,可以高效地应对危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但若运用不当,则可能破坏民主宪政,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对行政紧急权的规制成为热议的课题。本文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例,具体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行政紧急权规制的实施现状及其在相关机制、立法上的缺陷,并针对缺陷提出了事前、事中、事后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2013,(38):10-11
1.首部《旅游法》下月起实施我国首部旅游行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业内人士指出,《旅游法》出台以前,对旅游活动的规范主要依赖《旅行社条例》等法规和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行政规章。由于缺少上位法的支持,这些法规规章难以适应旅游业跨地域、跨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近年来景区频繁在节日前提价的行为,《旅游法》规定,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6个月公布。除了规范旅游市场,《旅游法》对游客的行为也做了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社会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于2006年7月1日出台并强制实施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其在保障受害者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尤其是在经济负担过重及其相应的保险保障不足方面,投保人对该险种的各种规定产生困惑,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为使交强险的实施更符合天津市的具体情况,调整财产损失限额将更有助于降低投保人负担和提高保险保障。  相似文献   

13.
作为政府采购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强制采购,是否属于《反垄断法》中所指的行政垄断?或者说,强制采购是否有悖于《反垄断法》?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搞清楚强制采购的目标、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强制采购与行政垄断在内涵、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次以人权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政府规划文件出台了。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一举措被称为"是人权主流化的标志"。参与起草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真正基于中国的人权发展需要的一个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把人权进程的要求摊在了桌面上,会对各政府部门形成直接的压力与推动。有学者认为,在立法、执法、司法对人权的保障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权行动计划会促使一些法律的修改,比如刑法、刑诉法、国家赔偿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等。另外,人权行动计划对表达权、参与权的强调,也能推动新闻法、出版法进入立法程序。如何把人权内容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应是实施计划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存在“乱”和“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的合法强制手段不足,执法不力,降低了行政效率。因此,完善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制定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今后的行政强制执行工作中,应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合理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以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刘文静  邵健  张凯 《北方经济》2013,(12):25-26
《行政强制法》于2011年6月30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强制法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本文就其中的行政强制执行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行政强制执行特点的分析进而对中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现状,其中包括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概括,从而提出关于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下称《条例》)日前已公布,将于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招标投标法律体系在行政法规层面的空白,是我国招标投标立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似站在投标人的角度,就投标人在招投标各阶段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凯 《魅力中国》2010,(8X):210-211
《侵权责任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该法对保护公民民事权益做出了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规定,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它既是我国民事领域立法的重大成就,也是人权法律保护的重大成果。这其中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定,更是该法的一大亮点之一。本文通过在互联网中出现的所谓"人肉搜索"的网络侵权问题,从刚出台《侵权责任法》的角度,对其如何加以法律规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吕建波 《魅力中国》2014,(7):293-293,289
公安行政执法权与人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公安行政执法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公安机关是人权保障机关,公安行政执法人员作为人权保障者应当熟悉和谨记人权保障的主要内容。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实现人权保障的途径有:强化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人权保障意识;严格遵循程序正当原则;加强公安行政执法领域制度建设;规制公安行政自由裁量权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孟荣 《特区经济》2005,(12):260-261
《公司法》上解散原因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行政解散规定的原因过于原贝U,缺乏系统性。公司解散的原因是各式各样的。依解散是否出于公司法人的自愿,总体上要将导致公司解散的各种原因分为自愿解散的原因与强制解散的原因两大类。公司自愿解散,通常以基于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至于股东会据以解散公司的具体事由,各国立法一般不作界定,以体现私法自治的原则。我国《公司法》对自愿解散原因的规定,与各国的做法基本一致,但是,我国对强制解散原因的规定却过于简单。强制解散分为行政解散和司法解散,现行《公司法》在192条、第206条、第225条涉及到行政强制解散的原因。我国《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应当解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