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非典型雇佣关系形势的内涵和特征演变,然后探究了非典型雇佣的现实管理困境,最后对于如何有效管理非典型雇佣关系给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快递业的蓬勃发展与非典型雇佣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非典型雇佣对快递业产出的作用机制,指出非典型雇佣规模的增加促进快递市场拓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 ,对上市快递企业非典型雇佣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探查,检讨了各上市快递企业非典型雇佣配置非效率的特征,并计算得出配置效率改进的目标;通过构建非典型雇佣灵活性测量模型,对非典型雇佣灵活化机制进行了解构,指出非典型雇佣需在收入灵活性、规模灵活性以及结构灵活性三个方面综合统筹,才能组合、创新出有利于快递企业、快递员工以及快递客户的非典型雇佣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文献计量学运用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非典型雇佣过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从作者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方面分析该研究的研究主题、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趋势和特点,得到非典型雇佣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角度探讨,经济学研究基础较薄弱.目前的文献多探究非典型就业群体的特征表现、弹性用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较少从劳动关系学角度探讨雇主策略选择和利益主体的角色转换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就业,又称“非典型就业”、“临时就业”、“弹性就业”、“灵活就业”,它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是对正规就业的一种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灵活的就业形式,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灵活用工形式及自我雇佣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典型的、正规的全日制工作形式而言的一系列就业形式的总称。据调查和估计,目前在我国城镇范围内的灵活就业者(包括季节工、小时工等)数量达到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逐年增加,传统的全日制就业形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化,灵活就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灵活就业人群的特征使得他们产生了在当前基本医疗保险险种间转换和实现医疗保险关系接续的特殊需求,而当前的相应政策却显得不够完备。通过对安庆市区灵活就业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险种间转换和医疗保险关系接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探讨,为安庆市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工作的改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不断发展,共享经济从业者数量愈发庞大。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剧增,国内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诸如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途径愈发成为劳动适龄人群的一个就业选择或是增加收入的途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共享经济平台通过一系列法律手段避免劳动者与平台间产生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即雇佣),  相似文献   

8.
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一方面,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趋高;另一方面,地下劳动力市场和灰色就业现象却十分普遍;而同时,企业和个人都欢迎的灵活就业却因为就业机制的刚性受阻,被视为非正规就业。重新认识和定义就业,建立21世纪新就业机制显得尤为迫切。灵活就业及积极作用灵活就业即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包括工作时间、地点、环境、薪酬和管理方式等,灵活的就业形式导致劳动关系、用工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的个性化转变,派生出许多用工形式,如季节用工、小时工等。  相似文献   

9.
可雇佣性已成为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实践的热门话题,可雇佣性开发也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战略的支柱之一。从可雇佣性视角解构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瓶颈和大学生就业困境,探讨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与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有利于从供求匹配角度探索为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良性互动的有效对策。中小企业人才瓶颈突破和大学生就业困境突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高校、家长与学生、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全方位介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7~2009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劳动雇佣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与公司的雇佣人数及雇佣成本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突出;民营公司的政治联系并不影响公司的价值。结果表明,尽管民营公司通过建立与政府的政治联系可能会在银行信贷、财政补贴、市场准入等方面获取租金收益,但与此同时,公司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如劳动力就业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驱使各类组织采纳多元化雇佣方式和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控制成本和提高灵活性,也导致组织不公平和非典型员工出现攻击性情绪、反人际行为等消极结果 ,但既往研究对此议题尚未深入开展探讨。本研究基于相对剥夺感理论构建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深入探究了非典型员工劣势雇佣地位感知对反人际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利用多时点、多来源的32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本研究验证了非典型员工劣势雇佣地位感对反人际行为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了相对剥夺感和攻击性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以及歧视感知的直接和间接的调节效应。本研究从理论上拓宽了非典型雇佣领域的研究视角,强化了相对剥夺感、攻击性情绪和反人际行为等议题的研究深度。研究结论对组织从员工感知的角度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提升组织公平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灵活用工”模式与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灵活就业群体呈现规模性增长,灵活就业作为吸纳就业“蓄水池”和维护稳定“减压阀”作用日益突出。而网约车司机群体在灵活就业群体中占比极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新就业形态下支持与规范网约车行业是一个重大课题,而正视网约车司机群体的利益诉求则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网约车行业面临巨大冲击,这也使得更多的网约车司机越来越重视自身利益与劳动保障。但传统的用工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此行业的发展模式,如今网约车司机群体面临劳动关系界限不清、薪酬较低、疫情期间安全保障较少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的工作现状,以此通过网约车平台与政府两方面着重分析网约车司机群体当前形势下的利益诉求,并以群体自身、平台、政府为主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医疗保险,意味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但随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在各地的推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不积极的问题也就此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不调整私人雇佣关系,导致家政工等非正规就业群体很难享受到依附于有关法律的所有权利,比如签订劳动合同和享受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5.
灵活就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对此曾有过多种提法,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弹性工作,等等。主要指在正规形式就业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即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  相似文献   

16.
企业内部雇佣关系市场化是指劳动力市场的逻辑在企业内部员工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雇佣关系中的长期职业保障、内部晋升和员工忠诚度,形成新的受市场驱动的雇佣关系。快速变化的环境、信息技术的普及、新的管理方式加速了雇佣关系市场化,这种变化在给雇主带来更大弹性的同时,也可能增加员工流失率、降低员工忠诚度并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平等,因此,提高雇员的可雇能力,是雇佣双方适应这种变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办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已初步确立,并正在不断完善。但从整体上看,还不能适应人口规模、就业结构和从业方式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征缴扩面政策不完善、多数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尚未纳入统筹范围等方面。因此,加快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办法十分紧迫。灵活就业挑战现行社保体系从人员构成看,我国灵活就业的主要人群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部分知识阶层和新就业群体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就业形式。我国现阶段的灵活就业主要特征:一是劳动关系非正规化。一般灵活就业人员与用…  相似文献   

18.
何为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也称非正规就业,一般是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无社会保障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目前我国的灵活就业主要有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派遣就业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灵活就业     
小志 《中国就业》2012,(3):16-16
什么是灵活就业 一般就业是指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而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一般就业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在我国,其主要表现为: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其主体人群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离岗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再就业者、个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部分知识阶层和新就业人员(如大学生和城镇新就业的青年)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就业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这其中,劳动者主要是出于更多选择或更为便捷实用的考虑,用人单位主要是出于生产变化或用人方便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就业能力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晓凤 《企业经济》2002,(10):11-12
信息时代的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终生雇佣不再适宜,因此,就业能力就成为雇员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在信息时代获得并保持就业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