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银行(以下简称A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体验,A银行建设了智能柜面业务系统。智能柜面业务系统通过创新场景化的业务模式、创新无纸化的业务模式、创新“本地+远程”的授权模式和创新矩阵式的推广模式,使A银行的业务办理成本大幅降低,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高。智能柜面业务系统对于提升A银行智慧运营水平,加速A银行向流程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点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信用风险转移(CRT)创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2010年末我国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更强化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CRT对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视角较为单一,同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多为事件研究法和常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法,很难解决遗漏变量、内生性等计量难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论证CRT对银行个体经济行为、银行个体风险以及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创新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个体的风险,但同时引致银行增持高风险资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本文建议,因信用衍生品创新在降低银行个体风险的同时引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即beta系数增加),而beta系数增加与顺周期性增强相对应,故我国应在进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同时实施巴Ⅲ协议,强化逆周期监管,消除金融创新负的外部性,凸显创新价值,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夏蜀 《金融论坛》2021,26(12):19-28
本文从平台金融服务系统这一新研究视角,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服务创新三方框架,通过解析服务系统之间A2A耦合互动结构,形成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的开放银行服务创新整合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制度是协调开放银行服务创新的关键;开放银行的价值主张层级模型提供了与银行传统商业模式相区别的系列实践;API开放平台作为服务创新场所,扩大了开放银行的创新资源组合机会;开放银行以场景化金融模式创造出具有场景价值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核心系统呼唤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高度参数化的应用程序,是银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核心系统上线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可能,但当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流程创新等管理方面的创新跟不上的时候,技术上的可能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     
2009年1月17日,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2009年工作会议在廊坊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了总行、天津分行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2008年工作,安排部署了2009年工作。会议要求,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要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严管理、突出创新、和谐高效、科学发展",以"促增长、保安全、抓创新"为工作着力点,全面提高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履职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融会计》2011,(1):25-29
长期以来,农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一直与综合业务系统捆绑,会计报告职能则分散在其他系统中。随着新会计准则实施、银行产品创新加快、银行经营管理战略转型和业务不断复杂化,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债务、外汇借款、主权债务、资产泡沫、过度自信、银行系统、影子银行系统、金融创新和模型失效等方面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支付系统变革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付系统是支撑一国经济活动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金融风险传递的主要渠道。本文在研究分析支付系统流动性短缺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了银行间支付系统创新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从而要求有支付清算业务的银行必须在创新支付系统中研究从事日内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入世对银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各家银行机构都在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如电子银行、自动柜员系统、综合业务系统等大量的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银行业务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关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诚 《中国金融》2023,(21):87-88
<正>全球数字化进程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方式、银行产品开发的组织形式以及金融系统后台的操作运行,形成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数字银行。数字银行在深化消费、试点金融创新产品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在数字要素利用、信贷抵押模式变革等方面对金融系统产生了深层次重构,但也存在着获客成本上升、客源收入偏低等挑战,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2.
张晓鸥 《新金融》1995,(5):30-31
众所周知,银行是世界上数据处理量较大的部门,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效益也越来越显著。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系统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居各业之首,金融电子化成为现代银行的标志,并且对金融系统的结构、竞争环境、业务创新、信息传递、金融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金融立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克灿 《金卡工程》2006,10(12):63-66
数据大集中后,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信息技术如何引领银行业务创新?电子银行应怎样开展业务创新、营销创新及渠道创新?国内银行如何面对银行卡市场的激烈竞争?2006年11月3日,由《金融时报》和《金融电子化》杂忐社联合主办的“2006金融信息化与业务创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人行、银监会、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等二十多家银行系统的IT与业务管理者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加入WTO后中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步伐,力图通过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各家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银行电子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新业务品种和规模的不断发展,银行的生产运行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势必使各家银行对IT系统的生产运行管理,尤其是业务核心系统的运行管理、故障的及时响应和排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业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和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显著地提升了银行核心竞争力。这种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也使得信息安全对于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作用变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当前银行业信息化已全面进入以业务系统整合、数据大集中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业务呈现出网络化、开放式发展的趋势。随着银行信息系统顺应趋势的开放和互联,其信息安全已经突破了以业务系统物理隔离和协议隔离为基础的传统范畴,必须在一个日趋开放的系统平台上重新审视银行的信息安全问题。如何建设严密的信息安全体系,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荣归故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敢于向传统的银行体系挑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向穷人贷款的银行系统,并且用事实证明,这套系统在商业上是可行的,也是可持续的。正因为尤努斯的成功,为我们金融创新另辟一条途径。本文将结合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谈谈其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6月4日,IBM在京举办题为“繁荣本土市场,展望全球蓝图”2008金融行业策略发布会,从市场趋势和业务创新两大角度解读了目前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驱动力。会上,IBM发布了金融行业三大业务重点,即:以新巴塞尔协议为指导的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围绕信用卡业务、个人信贷、私人银行的银行零售业务创新和核心银行应用系统转型。  相似文献   

18.
银行信息化是一个由政府管理部门、银行以及IT产业界共同参与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银行体系改革、业务创新、经营管理改进、金融风险防范以及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的方方面面。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建成了包括金融卫星网、内联网、涉密网、支付系统专网等在内的银行计算机通讯网络,较好地满足了所有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需求与电子政务开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提高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从笔者所在行的实践即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张克能 《海南金融》2001,(12):20-22
本从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已推出和即将推出的金融结算业务新产品,如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网络结算业务、企业银行等方面阐述金融结算产品创新给银行带来的种种好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外汇监管模式的转变,现行银行结售汇业务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已成为当前国家外汇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当前银行结售汇市场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银行结售汇相关法规、整合银行结售汇业务系统、构建银行结售汇监管体系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