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2.
所谓循环生态农业,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把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方式转化成为现代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4.
所谓循环农业,指的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节约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也可以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商洛炼锌厂积极探索和建立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主动循环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形成生产工序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有色冶炼生态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晓霞 《商业研究》2005,(12):49-5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生产活动中,推崇3R化生产方式,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历了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循环经济应该成为中国在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必须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体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能有效地消除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如今“循环经济”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将是中国未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潮流,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方式和现实选择,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发展环保产业;推动低碳化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以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基本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为基本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以能源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为投入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建立DEA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1978~2007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长波  李东 《商业研究》2006,(23):180-182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其发展中如果资源开发、保护不当,极易遭到破坏和消亡。因此,黑龙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采取相应策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实现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和良好的环境作保证。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在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交互作用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众多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可持续发展之所以面临资源环境约束,除了人口众多、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等客观因素外,还有资源环境的需求、利用、配置、管理四大原因。要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出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节约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也可以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以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基本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为基本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按照生态规律,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这种本质集…  相似文献   

17.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达到循环经济这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目标,建立一个日益完善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可行的、更是十分必要的。一、我国环境资源所展现的…  相似文献   

18.
重庆工业要走循环经济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为核心,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高资源能源投入、高污染物排放、低经济产出”的发展理念,发展“低资源能源投入、低污染物排放、高经济产出”的经济模式.它具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所不具备的新的亮点,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环境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治民 《商场现代化》2007,(17):383-385
<正>在现今社会,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在我国,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随之带来了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型发展引发的环境危机,社会发展呼唤以节约型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导型的循环经济取代资源消耗型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