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云华 《时代金融》2008,(11):37-38
作为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方法论划分的分水岭,货币中性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学界,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与实物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货币中性这个货币经济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命题进行理论回顾,并通过引入动态经济的研究方法,推导出货币中性定理及其失效的可能性。最后,基于理性预期对货币中性问题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货币是否为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不但在短期表现为非中性,在长期也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货币是否为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不但在短期表现为非中性,在长期也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4.
在针对国内外货币中性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0—2005这16年问实际产出和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数据,运用单位根、协整和葛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1.货币供给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中性的;2.因为M2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所以我国目前以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合适的,应该将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而不是货币供给量。  相似文献   

5.
彭双  邹剑 《时代金融》2012,(29):9-11,13
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刘莉 《财政监督》2012,(20):75-76
本文借助于VAR模型、VEC模型以及协整理论,采用1996年1月—2011年6月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与我国市场是否存在货币超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市场上并不存在货币的超中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吴军 《金融研究》2002,(11):11-19
本文主要研究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疑义:一是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以缓解通货紧缩问题?二是为什么不启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启动经济、扩大有效需求,而要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文章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入手,在定义社会购买力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溢出”效应对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的影响,并由此而推断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与经济的非均衡类型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随着我国由资源约束型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型过剩经济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货币政策对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从而排除了以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来扩张有效需求、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行性;从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存在着货币存量、国民储蓄和政府投资这样三个方面的空间,体现了财政扩张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通畅的投资渠道,“挤出”理论并不成立,因而毫无必要为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动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旨在抵御经济波动、即实现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定位应该是介于紧缩与扩张之间的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  相似文献   

8.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问题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豪 《上海金融》2005,(5):22-24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问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学中各个流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货币是否中性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程度,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来看,货币非中性论可能更合理、更贴近现实。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中性的;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在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可以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1—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经济增速和货币供给增速的合理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论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另一方面引起物价上涨;而货币供给扩张又会在满后期上引起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0.
甘小军 《时代金融》2013,(24):214+216
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本文对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
奚志宏 《中国外资》2013,(13):14-15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一直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经济学家定义:如果货币供应的变化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或减少)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则称货币是中性的;反之,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变化能引起实际利率、产出水平等其他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调整,则称货币是非中性  相似文献   

12.
货币供应量是否合适,可以从实际货币供应量与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中性货币供应量是指与一国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正常货币深化系数相适应的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计算出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和货币深化系数,从而得出相应的中性货币供应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套评价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采用1952—2006年度和1990—2006季度的货币、产出和价格数据对中国在样本期内的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计量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货币供给有相当程度的内生性,实际产出要领先货币1—2年;短期内货币和产出、价格等实际变量之间相互影响,长期内货币供给被价格完全吸收,没有产出效应,货币呈现长期中性;在西方国家的货币超中性在中国也得到了实证。取1990年为结构变换点,经济转轨并没有改变货币、产出与价格间的基本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应采用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4.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的运行特点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这里隐含的意义是货币政策对经济控制是有效的。但理论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观点,即货币中性和非中性之争。本文试从几个侧面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讨论。一、货币政策有效抑或无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西方货币理论文献中特指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经济变量,即货币是否中性,并由此形成货币政策有效和无效二种理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二是货币与产出是否存在稳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新凯恩斯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各种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抨击而出现的一个学派,本文对新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保持稳健中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的货币政策基调。如果将稳健划分为稳健从紧、稳健宽松、稳健中性,那么,找到稳健中性的均衡点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定性来看,应将宏观审慎政策有机嵌入货币政策实施之中.做到松紧适度、穿透监控,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之间把握平衡;定量来看,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逐渐回归到稳健中性的状态,使货币增长不高于前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降低过高的综合杠杆率,防止新的扩张和泡沫。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轫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中性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货币中性检验的实证结论,从中性、非中性、超中性和内生性作了综述。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为后继者继续在货币经济学的这一焦点领域拓荒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雷国胜 《上海金融》2006,82(8):21-24
中性货币政策是央行采取利他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要求央行改变价值取向,具有长期稳定物价的信誉基础,在真实经济顺序之后采取行动,并且真实经济和央行都处于完全且完美信息环境,央行根据真实经济需要针对名义利率进行小幅、连续调整,确保名义利率对真实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我国由于央行指导思想、目标、信誉基础、行动顺序和信息环境都存在不足,目前尚不应采用中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文章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和中介目标种类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论证货币供给量目标的有效性.最后提出完善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南方金融》2005,(4):25-28
日前多元企业终极产权制度约束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利率定价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依旧采取仍采取货币供给量,实证数据显示货币供给量中间目标是有效的。但目前的国际收支顺差的超速增长和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等因素对货币控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货币控制面临的挑战,然后对基础货币和货币总量控制的有效性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货币控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