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司会议室里,中高层管理成员齐聚一堂,正为年终奖金的分配争论不休。 L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手机生产厂商,在2002年国内手机厂商业绩飙红时,上至公司高管,下至生产线的普通员工,均分得了数目不低的奖金。而在过去的2003年,国产手机市场在国外品牌的打压下,萎缩非常严重,这给管理层带来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盈利额与去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今年的绩效标准却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往上调整的,这样一来,奖金肯定是非常低,这对按绩效付酬的薪酬制度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特别是一些核心员工及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薪酬收入中绩效奖金占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如何兑现对一些新员工的入职承诺?  相似文献   

2.
任丽霞 《经济论坛》2004,(6):150-151
员工的不优秀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的确让很多企业管理者大伤脑筋,因而当企业效益上不去,或者无法管理员工时,他们总是习惯祭出“末位淘汰制”来管理。他们认为,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就可以给员工压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事实往往恰恰相反。笔者以为,“表现较差的员工”永远存在,关键是如何有效对待这些员工,让其所占比例降到最低。优胜劣汰可能使公司付出可观的重置成本,因此企业一般不要轻易否定某个员工,轻易使用末位淘汰制。  相似文献   

3.
新兴的com公司,为中国带来了一个个年轻的管理团队,他们的顶尖人物被叫作CEO(即“首席执行官”)。这些CEO的身上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年轻、专业优秀、工作狂,还有一些见棱见角的自负。许多CEO不愿意被人称为技术人才,而更热衷于被称为商人。于是,他们侃侃而谈,抛头露面。他们身上的故事都很多。 在中国的城市里,目前CEO们还只是“一小撮”,但他们无疑是城市“白领们”乃至许多公司经理人心中最美的追求。可以预料,在现今追逐新潮的社会里,中国CEO们很快就会从“一小撮”泛滥开来。 现在,就让我们爬上象矛塔,走近这个小“部落”,一睹他们的尊容吧。  相似文献   

4.
根据勤业众信顾问公司针对全球500大快速成长科技产业的CEO所做的调查显示,21%的CEO认为“高质量的员工”是贡献公司成长最多的关键因素。微软比尔·盖兹说:“失去最优秀的20位人才,微软就不再是重要的公司。”  相似文献   

5.
斯坦福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MBA课堂上讲授领导力课程时,问一位CEO:“有多少人在你的企业投入地工作?”这位CEO回答说:“大约是员工总数的18%。”就在其他听课的人吃惊地把目光投向教授求解时,这位教授说:“如此低的员工敬业度,被浪费的成本是非常惊人的,由此产生的绩效差异使你的企业很难拥有卓越的竞争力。”这位CEO点头称是。而2006年5月9日韬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水平调查结果是:  相似文献   

6.
11月29日,宜家集团总裁兼CEO安德斯·代尔维格抵达上海,没有人迎接,安德斯·代尔维格同所有宜家海外出差的员工一样自己打车到公司,然后住进公司附近的全球员工统一规格的一家三星级宾馆里,开始其在中国的第二站考察之旅。“你也许不相信,但事实的确如此。”宜家(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常扬说,“这是宜家薪酬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表现,所有员工的福利都是一样的,从搬运工到销售总监, 甚至到CEO,我们为每个员工提供最平等的工作环境,我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斯坦福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MBA课堂上讲授领导力课程时,问一位CEO:“有多少人在你的企业投入地工作?” 这位CEO回答说:“大约是员工总数的18%。” 就在其他听课的人吃惊地把目光投向教授求解时,这位教授说:“如此低的员工敬业度,被浪费的成本是非常惊人的,由此产生的绩效差异使你的企业很难拥有卓越的竞争力。”这位CEO点头称是。 而2006年5月9日韬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水平调查结果是: 只有8%的中国员工具有高敬业度!25%的员工敬业度很低! 这样一组数据对国内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许,对高管人员来说,一个更感兴趣的问题是,“员工敬业度的高低与组织绩效之间真有强力的关系吗?” 韬睿的调查结果说明: 在高敬业度的员工中,有84%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低敬业度的员工中,这一比例仅是31%。 在高敬业度的员工中,有72%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对客户服务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低敬业度员工中,这一比例仅仅是27%。 在高敬业度的员工中,有68%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对所从事工作或者所在部门的成本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低敬业度的员工中,这一比例仅仅是19%。这些数据显示,敬业度高的员工组成的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敬业的员工不仅仅为组织创造了差异,也是组织区别于“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 既然如此,对于员工敬业度危机,中国企业如何求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全球眼     
《商周刊》2012,(11):13-13
最新一项调查报告对按营收计算的美国300家最大型公司的CEO薪酬进行了分析,这些公司在2011年5月1日到2012年4月30日之间提交了股东委托书。分析显示,公司CEO薪酬与公司财务业绩和股价表现之间的联系性正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
每年春天,在一个神秘的被称为“C会议”的进程中,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聚会一次。他们俩大约花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目的是再次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不是来自机构之外,他们已经在公司内部工作了。这些管理人员首先写好自己的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然后由部门领导经过精挑细选再向纳蒂推荐。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科纳蒂说:“这些人在那里学习怎样在公司发展,成功需要什么。教他们的人并不是来自商学院的教师,而且公司内学员们的重要职位的职员。”通用电气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会留住这些人才。这家公司的人才注失率仅为8%。  相似文献   

10.
汪洱 《经济纵横》2006,(3):75-75
为什么有的公司拥有大量的人才,也有不错的战略和产品,在经营业绩方面却不如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来自美国海氏管理顾问公司的一项基本调查显示,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看到员工与利润之问的联系,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是在口头上喊着“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员工是我们竞争优势的来源”,却没有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认真研究好企业选人用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耐心嫁接GE     
莫克 《经济纵横》2005,(9):51-52
2000年,家居货栈员工对从GE这样一个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的公司中出来的CEO感到恐惧。新CEO纳尔代利耐心等待了三年多,在获得员工的支持后,才开始改革。如今,家居货栈和GE突出特征的融合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2.
关注贡献     
核心员工是非常关注贡献的.希望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及与目标的距离。他们经常会这样问自己.“对公司的业绩或结果我还能做出哪些贡献?”这种压力来自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戴尔公司中国区总裁符标榜说过:“在戴尔,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没有最好的员工,企业很难有大的发展。我去美国总部开会时到戴尔全球CEO Michael Dell家做客,他给我们看了自公司创建以来的一些资料。我觉得他有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就是在他每次碰到困难的时候,都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帮他解决问题。这些人才都是非常有能力而且非常专业。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会寻找合适的人才补充自己能力有限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的资源最难得,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近来,关于员工敬业度的问题日渐流行。在许多公司设计的平衡记分卡中都可以看到与敬业度相关的指标,一些提供专业评定员工敬业度服务的新型公司随之诞生了,并且,这些公司不断努力向他们的顾客推销这一理念。我喜欢这一理念,但又非常担心。害怕这就是员工们口中所谓的“又一种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领域经常会有许多这样的概念问题,被人们认为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我们称之为“风气”, 那就让我们一起面对并解决吧!  相似文献   

15.
王春梅 《经济纵横》2005,(11):47-47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的员工们回忆起夏明伟这位原中国区总经理,给出的评价是“严谨、沉稳”,称夏明伟是一个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的领导。“我帮他做的一些书面文件或报告,他从来都看得非常仔细,甚至连语法错误都会指出来,可见他是一个多么严谨的人。”在公司服务近6年的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市场部经理陈红梅说。  相似文献   

16.
胡可 《经济纵横》2006,(6):66-66
人力资源经理孙霞一点都没有马上要过五一长假的开心。事情缘于总经理授意她取消五一节的公司员工出游计划。 “公司成立3年来,效益一直不错。五一和十一长假,公司都会安排员工的旅游计划。但去年底以来,由于公司销售业绩下滑,老板大幅缩减了奖金和红包,结果员工怨声载道。特别是五一节将临,由于迟迟看不到公司有所安排,消极情绪、怠工现象时有发生。”孙霞对此感到非常无奈,她既无法说服老板继续掏钱维持员工的旅游福利,又对员工的怨气束手无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钟孟光 《经济纵横》2005,(11):86-86
“半年前,公司考虑到照顾一些吸烟员工的需要,专门开辟了一个小休息室,指定吸烟的员工到专门的休息室吸烟。”孙红琳说,“同时我们还规定,每天只有10分钟的吸烟时间,避免一些员工在休息室里逗留。”  相似文献   

18.
“半年前,公司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时候,仍然拨出10多万元培训费,选派了7名员工到高等院校深造。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深圳某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其武一说起这事就非常激动,“让我们伤心的是,7个人中有3人在学成回到公司工作不到一个月就提交了辞职报告。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竞争对手开出了2倍的高薪,更让我气愤的是,竞争对手许诺他们:如果我们追索培训费,公司会帮他们买单!员工与竞争对手都让我感到恶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为供电公司建设成为“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业绩优秀、服务优质)现代公司,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要打胜仗,必须要安全挂帅,也就是说一切生产活动都以安全为中心,安全有生产的主导权、否决权。  相似文献   

20.
钟孟光 《经济纵横》2006,(11):64-65
送走研发部的一名骨干员工后,人力资源经理严荪有点精疲力竭的感觉。 “在这个公司做HR经理,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就够我累的:安抚被总裁痛骂后的员工!”严荪对此颇为无奈,“公司总裁在新产品开发、业务发展与营销等方面都非常优秀和突出,但员工管理的技巧却非常糟糕,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动辄伤害员工的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