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本应 《财会通讯》2014,(8):125-128
本文就我国西部地方财政风险所形成的机理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应对和防范我国西部的地方财政风险问题。认为应从理论上把握地方财政风险形成的原因,从而理清思路,按照预防和防范的原则,抵御风险,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改革发展进程的不确定性和主体认识、理解、驾驭规律能力的局限性,地方财政风险不断累积、日渐凸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到一些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当前,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因素正在不断积累,如不主动、及时加以防范和化解,极有可能引发地方财政风险,直至财政危机。因此,对地方财政风险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分析了地方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并多措并举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3.
汪柱旺 《企业经济》2004,(12):40-4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着财政风险的困扰,导致地方政府难以正常运转,政府基本功能难以发挥。防范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是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艰巨的课题。本文拟从分析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特点入手,就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地方金融风险研究:特征分析、政府责任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显性和隐性风险依然存在。文章着力于探讨和研究与地方财政体制相关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指出在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显性和隐性风险依然存在.文章着力于探讨和研究与地方财政体制相关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指出在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增长较快,引起了社会对地方债务风险及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为分析西南地区主要省市地方政府债务对其财政运行的影响,选取相关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并对西南地区各省市财政运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省市财政运行存在弱的可持续性,虽然地方债还未对财政运行造成显著不利影响,但弱的财政可持续性表明该区域财政运行存在一定风险,政府应注意防范,同时,应加强对新增债务和存量债务的控制和管理,提升财政运行的效率,改善财政运行透明度,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等,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方债务的形式、形成原因、风险及其如何防范化解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结合现行基础建设特点和形式以及财政制度,对地方债务进行分析研究,在如何减少财政债务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邢金星 《活力》2008,(6):37-37
一、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特点 1.地方财政风险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地方财政风险是由社会各种风险转化、综合而成,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当社会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能够迅速转化为财政风险,同时,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所需要的经费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开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风险甚至于危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导致其功能严重失调。因而地方财政风险不应只看成是地方财政部门的风险。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甚至是整个国家的风险.对社会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地方财政风险进行综合考察,探求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稳定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预警模型及风险测度三方面文献的梳理,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主要有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官员晋升、政府间竞争、土地财政、宏观经济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BP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多元回归模型、KMV模型、网络向量自回归模型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同时各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1.
韩琨 《价值工程》2010,29(22):23-24
在94年国家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收入向中央政府集中,这加剧了各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平衡的局面,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拓宽了融资渠道。进入2008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飞速发展,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地方政府融资债务疯狂增长下其隐藏的风险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从银行的角度浅析了银行如何防范来自地方政府融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黄启昌 《价值工程》2009,28(6):139-141
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评审风险,是指财政评审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财政评审事项所引起的损失。对财政评审风险的种类和发生财政评审风险的根源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规避财政评审风险的措施,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掌握财政评审的风险体系,了解规避风险的措施,才能够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几乎没有违约事件,其风险基本为零。这得益于其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日本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控制制度包括中央政府的"隐含担保"制度、审查和控制制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典型的行政控制、弱化的市场机制,以及零违约风险下的低经济福利。这给予中国有三大启示。正式制度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关键;建立多层次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要顺应财政体制,即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制度应"以民为本"、彻底的财政分权并非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制度的必然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CRITIC熵权法构造金融压力指数,并分别从城投债利差和相对发行规模两个角度测度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TVP VAR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的溢出效应,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始终具有较强的解释效力,并且基本上呈现正向影响;第二,2008—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溢出作用的主要源头为债务利差的波动,2016年以来则转变为债务规模的提升;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风险与偿债风险对金融压力均具有正向冲击作用,整体冲击力度高于前期数次重大突发事件。因此,“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阻断其向金融部门的传导路径,切实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金融分权的内涵,分析金融分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3—2015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估算企业投资效率,实证检验金融分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分权降低了企业投资效率,并主要体现为投资过度;财政分权加剧了金融分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负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金融分权对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负效应较小。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分权通过影响企业银行信贷和代理成本来降低企业投资效率。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降低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完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竞争的激励;完善金融分权,既要求政府在保证金融市场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应向市场逐步分权,又要求清晰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监管权限,明确双方的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以功效系数法评价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以咸宁市为实证分析对象,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趋势和相对提升幅度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发展趋势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关联性;(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是提高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民间借贷案件数量不断上升,金融风险问题增多。从民间借贷风险防范的视角,以欠发达地区安徽省某地级市为例,介绍了欠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的现状,剖析了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如投资渠道不够畅通、民间借贷市场发展不规范、群众诚信意识不强、群众风险意识薄弱,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如加强政府对正规金融的支持、加强金融监管、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增强民众金融素养。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到严重打击,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地方财政的支持,然而94分税制后我国地方财政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的经济形势又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危机,因此,研究如何化解地方财政困境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温泉是咸宁最独特的旅游资源,咸宁温泉旅游度假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温泉集群。SWOT分析表明咸宁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旅游开发既存在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也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战略缺失等劣势,面对行业竞争激烈的威胁,要抓住庞大的市场优势,采取完善产品体系,制定法规,整合资源,塑造品牌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