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     
培育市场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提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要充分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市场意味着劳动力能实现更好的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将直接创造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做好就业工作,从长远来看,要逐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体,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也就是说,应加快就业市场化进程,通过劳动力市场,运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3.
一、瑞典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长期以来,瑞典把劳动力市场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展积极的培训,减少失业问题,保持经济稳定。瑞典劳动力市场政策在解决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成功,就在于他们将劳动力市场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把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瑞典劳动力市场管理局是政府领导下的独立的管理机构,全国24个省级劳动力市场管理局下辖380个职业介绍所、近百个就业研究所和培训学校等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就业经费的预算与投放等。职业介绍所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失业者寻找工作岗位,同时为雇主解决空岗。通过就业培训机构,提高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和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真正的市场就业机制还没有形成。城市“二元用工制度”难以打破,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性扭曲。一方面,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国企职工难以进入市场就业;另一方面,城乡难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制约目前国企改革的关键因素,并进而成为制约我国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解决的“瓶颈”。因此,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与我国渐进式经济改革过程中经  相似文献   

5.
论市场就业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得到迅速培育和发展,就业的市场化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对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的承受能力增强了。现在,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市场就业之路?市场就业在我国是否行得通?劳动力如何按市场经济规律流动和配置?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率的结合?本文试图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一些初略的探究。我国为何要选择市场就业之路?建国后,我国的就业制度最明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重大变化:16周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两年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依靠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的安全性,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目  相似文献   

7.
<正>潍坊市人社部门以提升劳动力市场活力为出发点,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为着力点,以服务劳动力市场主体为落脚点,在就业质量、劳动关系、政务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形成了优化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的“潍坊模式”。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为根本,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提升就业质量是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新冠疫情影响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这个基本盘,更需要人社部门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8.
涂萍 《中国就业》2008,(3):53-57
中国人从境内流动到境外就业.向其他国家用人者提供劳动和服务,古已有之。亦是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力市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劳动力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流动过程中。一些公民通过各种形式走出国境,加入到国际交流和就业的市场体系,既为自己争取了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就业取向符合人力资本论和新移动经济学理论。四川地震促使农民工大量回川导致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的加剧,与农民工的经济行为,就业意识,就业决策的变化以及农民工打工渠道,外出打工成本,家庭收益,打工环境等个人的就业取向相关。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四川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农民工务工流的去向选择,正在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使之形成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需求能否长期适应劳动力供给,各个时期劳动力供给结构能否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实现均衡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就业政策的重点是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广开就业门路解决总量矛盾.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两个转变",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显著上升.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交织一起,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需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广东劳动力市场已基本形成,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趋于突出。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以培训促就业上来,把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形成新的市场就业机制。主要措施是:1、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供  相似文献   

12.
进城?进城!     
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劳动力资源也逐步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机制转变。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和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国有企业固定工就业制度打破了,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公有经济、中小企业以及非正规部门慢慢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一系列劳动保障措施、政策陆续出台。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那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也正从计划行政配置转向劳动力市场配置。现今的劳动力市场配置具有自由、公开、统一、开放等诸多优点。 然而,中国现今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就业供需严重失衡,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造成目前巨大就业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处于高峰期,且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就业体制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上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降低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巨女.  相似文献   

15.
张静芳 《中国就业》2024,(2):111-113
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劳动力供求、市场灵活性和就业创造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需求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结果性失业,原因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和歧视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采取经济增长、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调节等政策措施。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有效建议,促进全面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家的经济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在具有二元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原有体制下隐性失业显现时的大量失业问题。中国经济既有二元经济特征,又有过渡经济特征。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分析2000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200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初步分析了1999年普通高校扩大招生对当年就业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首先,减少了当年的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其次,带动了与普通高校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就业。现在看来,上述分析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分析这些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中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二元的,可以把它分成少数高知识高技能劳动力才能进入的特殊劳动力市场和普通劳动力都可以进入的普通劳动力市场。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中国普通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出现了公开的和隐蔽的失业。而大量失业的存在又使得普通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8.
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市场运作与政府就业政策体系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将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作劳动力市场,它与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是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参与的三个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是企业的雇主,企业关于雇用劳动力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发生了一列变化,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力量、非正规就业成为主要的就业模式、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化,这些变化对劳动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所以,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于杰 《企业技术开发》2002,(12):102-103
<正>从2002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1999年开始的高校全面扩招计划并没有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预期,而当年扩招的本科生2003年才进入就业市场。通过扩招生来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劳动力进入市场,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即期的劳动力进入未来就业市场时,社会上有足够的或者说相应的工作机会。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些工作机会大部分是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的。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增长的预期显然没有成为现实,2002年的经济形势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