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金融传导机制与宏观金融调控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西方金融传导机制所需的市场条件,为了实现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图,需要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综合视角下的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金融效率为研判中国金融发展状况这一极具争议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但其实证研究还处在单指标——因果检验与间接度量阶段。本文提出: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的实质是一种综合评价,直接度量宏观金融效率是可行的。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体系涵盖思路、指标与方法三个方面,其构建应综合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生态等研究成果,实现由单指标到多指标、因果检验到线性与非线性方法相结合的两大转变。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的深入仍需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整合与推动。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本文所讨论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以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频繁。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其他国家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即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以紧缩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贷款价值比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溢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溢出指数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讨论;最后,检验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部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要大于贷款价值比。第二,中国的金融稳定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其中,信贷和房价的变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成反向关系,与贷款价值比的溢出效应成正向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应该重视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国际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如何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讨论虽然非常丰富,但对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信息披露的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对金融稳定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对宏观审慎监管需要披露信息的原因、披露工具、披露对象以及披露情景的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金融稳定信息披露的国际实践进行总结。在对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发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发布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对外汇市场的波动率的影响不具有经济上的显著性;同时,金融稳定报告的发布能够显著地降低银行间市场加权平均利率的波动率。  相似文献   

6.
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国家宏观金融稳健性问题一直备受各国关注.本文基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构建了宏观金融稳健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1982-2009年的宏观金融稳健性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在金融开放与金融封闭条件下,均存在金融安全问题,但宏观金融稳健性的表现特征显著不同;随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宏观金融稳健性先恶化、后改善,内源性(外源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概率会降低(升高).本文认为,不能因为金融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束缚了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在金融国际化加速的进程中,动态地维护国家宏观金融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构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强 《金卡工程》2010,14(3):293-294
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基础,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关键。本文试图在充分讨论政府宏观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管理各自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体系的一些想法,希望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本文所讨论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以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新形势下金融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宏观层面看,金融统计指标体系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监测的需要 1.金融统计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联系不紧密,削弱了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有关金融会计问题:一是宏观审慎监管概述,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内涵与特点;二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包括会计确认基础与动态储备制度存在冲突、资本结构失衡现象严重等问题;三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金融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根据现阶段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金融市场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正>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他从宏观上来研究金融结构,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金融结构实质上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上是指在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等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概括起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金融组织结构,即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在整个  相似文献   

12.
一、提高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博  陈开璞 《金融研究》2022,504(6):36-54
关于发达国家的研究普遍存在使用标准金融模型估计的自然利率与宏观方法估计的自然利率不相符的“自然利率之谜”现象。本文分别使用金融模型和宏观半结构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发现同样存在“自然利率之谜”现象。我们通过构建一致性的宏观金融模型,采用宏观经济变量和收益率曲线信息共同估计自然利率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寻找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因子是债券定价研究的重要方面,宏观与金融模型的结合是债券定价研究的重要趋势。宏观金融理论表明,趋势通货膨胀和自然利率是收益率曲线的基本决定因素,在宏观金融框架下,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自然利率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宏观金融模型能很好地解决中国“自然利率之谜”问题,宏观金融模型估计得到的自然利率略低于宏观半结构模型的结果。(2)自然利率对债券收益率有显著影响,模型中增加自然利率信息能够提高对不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拟合优度。本文对进一步加强自然利率影响因素研究,运用一致性宏观金融模型得到的自然利率信息优化货币政策效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是一国金融开放的先决条件。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在国内微观、宏观金融自由化不足的情况下,贸然的金融开放与金融、经济危机的必然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具体考察了我国金融的现实条件,并按开放的要求粗线条地给出了中国未来微观、宏观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朱红  臧晓伟 《新金融》2020,(1):59-64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对比和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的政策工具及其实施效果,并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下分析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领域现状和关键问题,进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需将房地产金融全面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工具箱、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并协调多项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限制银行信贷影响企业从事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进而抑制企业的金融投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信贷-企业金融化"。本文以2000-2016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增长率,有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回归主营业务,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考察不同的宏观审慎工具,本文发现,相比于准备金要求,贷款价值比工具对降低企业金融投资增长率的作用更显著。本文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银行信贷是宏观审慎政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20%。  相似文献   

18.
《金融纵横》2011,(12):25-28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一重大部署指明了我国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强化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在对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分析国际宏观审慎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立足基层央行在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基层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是一国金融开放的先决条件.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在国内微观、宏观金融自由化不足的情况下,贸然的金融开放与金融、经济危机的必然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具体考察了我国金融的现实条件,并按开放的要求粗线条地给出了中国未来微观、宏观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深化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企业改革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列为今年各级政府要努力作好的十项工作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把如何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金融调控制度问题,列上当前经济工作,特别是金融工作的议事日程,花大力气来抓。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金融调控问题上,目前我国经济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讨论这些分歧,对比利弊,有利于正确进行改革。下面就谈谈作者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