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员工忠诚是反映员工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预测员工工作参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缺勤与离职倾向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首先对企业员工忠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采用文献法全面分析了影响员工忠诚这一因变量的各种因素,并应用心理学、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员工忠诚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影响员工忠诚的因素有企业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员工自身主客观因素、企业软硬件因素,前两大类因素对员工忠诚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而企业组织对员工忠诚的影响往往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以及组织公平感等心理感受类中介变量产生作用。因此,以信任为基石,以人为中心的网络忠诚管理机制在培育、发展员工忠诚的过程中将发挥着有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知识员工组织忠诚提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对企业组织的忠诚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文基于知识员工的特征,运用博弈论相关工具,构建企业和知识员工的忠诚博弈模型,提出知识员工组织忠诚的有效提升机制,即与员工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及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拥有高技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来源。随着知识型人才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已改变了过去"从一而终"的工作观念。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知识型员工的持续忠诚工作,是现阶段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构建知识型员工组织忠诚度的评估模型,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较为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忠诚情况,从而做出及时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企业员工组织认同与忠诚度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认同是一种组织成员个体与组织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他们对组织既有理性的契约感和责任感,也有情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才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如何留住并加强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减少因流动带来的巨额损失,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企业员工调查,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证明了组织认同与员工忠诚度存在的相关关系,为企业建立以组织认同为基础的员工忠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经营员工的忠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魏慧丽 《经济与管理》2003,(9):35-35,37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员工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员工的忠诚作为企业的一种隐性资产,需要经营。如果经营不善,员工的忠诚度低,那将给企业带来很多弊端。因此,有效经营员工忠诚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应主动对员工忠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正确识别员工伪忠诚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阐述企业应如何有效经营员工的忠诚,从而发挥员工忠诚的作用,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6.
赵伟  王益宝 《经济论坛》2007,(10):96-98
关于员工忠诚问题的文献资料,其出发点大多是为企业服务的,指出员工忠诚的现状,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等. 本文致力于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从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从雇员雇主的关系分析员工忠诚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员工忠诚.企业作为雇员雇主关系中相对强势的一方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员工忠诚是员工的问题.基于这一认知的培养员工忠诚的措施往往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919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经过实证分析发现:1.总体上,当前我国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忠诚”要高于“对上司的忠诚”,2.“对上司的忠诚”仅仅影响员工的跳槽意图和工作绩效,对员工的个体/群体组织公民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组织的忠诚”对上述四个因变量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得出了三个有启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袁登华 《经济管理》2005,(19):60-62
员工生涯价值是指所有员工在任职期间为组织带来的价值折现值的总和。员工忠诚行为的心理原因是员工在对其任职价值认知评价之后产生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加强组织与员工之间的诚信管理和组织竞争力管理是实现组织与员工双向忠诚的关键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9.
知识员工忠诚的转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企业竞争更多的是企业所拥有人才的竞争,知识员工是否忠诚于企业,能否持续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成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本文就知识员工的忠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知识员工的忠诚培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企业知识员工忠诚价值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员工忠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价值。本文旨在明确员工忠诚的价值,为企业开展员工忠诚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9,(7)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企业的角度来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非人莫属,"人是最宝贵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话语权,紧紧地依靠广大员工的忠诚、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一方面企业员工的低忠诚度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核心员工频频跳槽;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的激烈冲击,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核心员工的忠诚。文章从解释双向忠诚着手,提出了企业如何实现对员工的忠诚,员工如何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以及对两者之间融合进行详细的探讨,以促进两者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霞 《经济师》2009,(5):219-220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一支稳定而忠诚的员工队伍。员工忠诚度高低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管理好坏的重要指标。忠诚的员工在工作中会发挥最大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企业要切实了解员工的期望和需求,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3.
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的忠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一观点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并产生了相应的忠诚管理——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加强忠诚,并给予较高的职位,诱人的薪酬和福利等来留住员工.但在实际中,员工的流失仍困扰着企业,为什么忠诚高度重视的同时流失率仍居高不下呢?  相似文献   

14.
构建员工忠诚危机的预警与处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健  赵立成 《经济论坛》2004,(21):70-71
所谓员工忠诚危机是指员工忠诚度下降引起的员工离职、员工腐败、低士气的极端表现。员工忠诚危机会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此,企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并不断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应有相关的直接的预警与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邓永航 《经济论坛》2010,(7):172-174
针对目前企业日益增强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现象,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相互忠诚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建立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忠诚博弈模型,提出了企业赢得和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运用人才资源战略管理、员工关系等学科知识,分别从不同人物立场、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如员工的自我要求、企业所配合的发展战略、领导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等。  相似文献   

17.
心理契约视角的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主要依托于企业内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员工.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核心员工的心理状态始终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他们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和能力.因此,对从心理、情感层面切入,发展组织和核心员工的承诺,培育组织和核心员工忠诚有着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心理契约的建立为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对企业满意与不满意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现代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管理的效率与效果要受组织员工满意度的约束.培养忠诚的员工队伍,对组织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彼得-德鲁克认为:客户购买的实质是客户需求的满意度,员工的忠诚度如何会直接关系到员工向客户提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影响客户收益与客户成本,最终影响客户价值.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激烈的竞争和组织变革使得组织内的雇佣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员工和组织间原先的心理平衡,员工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复存在.企业是人、财、物、信息在一定体制下构建的有机体.体制的构建是保证人、财、物、信息高效运转的基础.本文浅谈了组织平衡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运用和组织平衡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梁艳  王华  吴含粉 《经济论坛》2007,(19):64-65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巨变的社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企业竞相争取优秀的员工,员工跳槽也日益普遍.虽然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会由于人才流失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是一种财富.因此,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忠诚度,如何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