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空间是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对典型的交通建筑——铁路客运站的建筑空间形式构成及演变历程进行研究。铁路客运站整体建筑空间按功能划分为交通功能空间、交通辅助空间、交通服务空间和城市服务空间,通过阐述交通功能空间的构成,分析站场、旅客站房、站前广场3大交通功能分区的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将铁路客运站总体建筑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以站场空间为主体,站房、站场、站前广场平面布局,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立体布局,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5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高铁中小型客运站房节能设计策略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计阶段减少站房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是新建铁路客运站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高铁中小客运站房为研究对象,结合站房能耗相关因素特点,分析节能设计四种常用策略及可行性,从而为减少新建中小客运站房的能耗及运营成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铁路线侧平式站房位于站坪填方上时,站房的地基处理常常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通过分析喀和铁路(喀什一和田)站房建设,从3种典型站房的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以及站房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案,分析计算了站房基础施工的主要工程量和造价,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表明,位于高填方站坪上的线侧平式站房应先进行站房基础施工,后进行站坪填土作业,以减少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4.
阐述现代化新型铁路客运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探讨现代化新型铁路客运站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商业开发潜力巨大.提出实现这些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即铁路客运站功能开发与地区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客运站功能开发注重发挥体制作用,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我国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研究其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在分析铁路客运站相关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然后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审法和旅客调查法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铁路客运站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大型站房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具体个案展示新时期铁路站房设计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中各种因素的不同指导作用,为今后的铁路站房设计和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铁路客运站调车工作安全高效,阐述大连站调车作业计划管理现状,针对铁路客运站调车作业计划编制的工作特性和生产过程,分析大连站调车作业计划智能化编制系统功能需求,基于企业应用集成(EAI)理念,设计大连站调车作业智能化编制系统,并对系统实现的总体架构、功能结构及主要技术特点进行研究。该系统实现了调车作业计划由原有的人工编制向计算机智能编制转变,对于提升大连站生产计划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促进作用,可以为其他客运站调车作业计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旅客对车票信息的掌握情况角度,对铁路客运站的人工售票窗口进行分类,分为快速型、一般型和咨询型售票窗口,并提出3种不同的售票窗口设置方案.综合考虑旅客与售票员两个方面,以不同售票窗口设置方案的效益和所需代价为综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结构模型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铁路交通运输是当今最便捷、环保、高运能的公共交通方式。目前,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及铁路客运站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客运站。许多大型客运站与传统火车站相比,其设计都出现了向多功能城市“综合体”转变的新趋势。首先,由单一的列车出发到达的场所转变为交通枢纽,快速联系多种交通方式,包括市内轨道交通、公交、汽车和城际、区域快速交通甚至包括机场等,以满足多种交通运输行为。其次,这些铁路客运站建设往往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计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产城融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以推进广州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结合广州白云站设计实践,从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建筑造型、功能布局、装修装饰等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分析站房建设集铁路站场上盖开发、城市交通配套设施、站房周边城市开发融为一体对站房设计的新需求,提出了站房与城市、站房与上盖开发、站房内外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以实现大湾区首个“站城融合”新城市形态的站房枢纽工程设计,为其他“站城融合”站房枢纽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鄂尔多斯铁路枢纽建设,提高鄂尔多斯与外界联系通道的运输能力,完善铁路枢纽内客运系统布局,基于鄂尔多斯铁路枢纽现状分析,结合城市现状规划和枢纽客运预测,从铁路枢纽内线路走向、铁路枢纽内客运站布局、枢纽内高速铁路车站选址3个方面,对鄂尔多斯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布局方案进行研究。经综合比选分析,分别采用沿既有铁路通道的中线引入方案、高速铁路"两站"格局方案及新设东胜北站。在此基础上,提出鄂尔多斯铁路枢纽内客运站建设方案,不断提高鄂尔多斯与外界联系通道的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无备选站址条件下的客运站自动选址是线站协同优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局限于车站选址的代价最小化,同时考虑连接车站间区间线路的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复杂山区铁路客运站自动选址模型,首先,建立综合地理信息模型,基于线站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实现单个车站选址,确定站心位置及站坪方向;其次,以公路线形优化模型的改进算法完成站—站间自动选线设计;最后,将车站选址代价与区间线路代价紧密结合起来,计算综合代价,实现站址方案的优选。以山区铁路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生成山区铁路车站方案集,并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中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的必要性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我国铁路及铁路客站快速发展的现状;总结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发展概况,对已有绿色建筑标准指导我国铁路客站建设进行适应性分析;最后阐述建立中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推动铁路客运车站智能化发展,提升车站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分析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结合信息物理融合和数字孪生的理念开展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的深化研究,提出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的建设目标和设计理念,设计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的总体架构和平台架构。从智能安检、便捷换乘、智能视频分析、客流预测预警、风险智能识别及应急处置、数字孪生车站构建及应用等方面,研究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车站重点应用及关键技术。通过搭建典型业务场景的实验环境进行试验验证,验证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站智能化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德国柏林中央客运站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快轨和地铁于一体,日接发列车1300多列,是欧洲铁路网中重要的客运枢纽。柏林铁路枢纽的东西线和南北线在该站交汇,东西线方向设有2个独立的铁路车场,南北线方向设有1个共用的铁路车场,3个铁路车场均为贯通式布置。为提高车站接发车能力,该站主要办理通过列车,兼有部分始发终到列车。每个车场设置各有特点,列车作业组织紧凑有序,到发线利用率高。柏林站车场设置及作业方式可以作为大型铁路枢纽车站设计与作业组织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包西高速铁路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中重要的纵向通道之一,建成后呼包鄂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将实现有效连接。鄂尔多斯市为典型的"一城双核"城市,包西高速铁路的引入将对地区客运布局产生较大影响,根据鄂尔多斯地区城市及铁路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规划,结合地区客运量及特点,提出地区内包西高速铁路引入方案及车站设置方案,确定合理的引入及客站布点,研究地区内高速铁路客站布局,结合地区客流特点,确定高速铁路车站分工;合理确定引入地区线、站位方案将有助于完善鄂尔多斯铁路枢纽的客运铁路布局,有助于完善鄂尔多斯地区高速铁路网络,提升呼包鄂城市群的辐射效应,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区铁路增建二线的具体情况,分析上下行合设车站之间的合理距离,以合设站前方单线区间的通过能力及反向行车量为约束条件,研究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及列车运行调整条件下,上下行线路合设站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以南昆线增建二线为例,计算出上下合设站之间的合理距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武汉铁路枢纽路网构架进一步扩充,客运系统运能紧张、过江通道能力不足,为解决路网结构缺陷、提升武汉城市群城际铁路断头线的路网功能,阐述武汉铁路枢纽与衔接客运铁路布局既有现状,为应对武汉铁路枢纽客运作业量及过江运量的增长,补强客运系统及过江通道能力,对武汉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布局与分工提出3个规划方案,经综合比选分析,采用新建新汉阳站和天河北站并将客运系统调整为"四主两辅"方案。研究结论能够满足高品质出行服务需求,对武汉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布局与分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型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及列车进路的冲突是调度调整的重点,为了提高调整效率和效果,在将问题抽象为时空网络上多商品流的基础上,考虑技术作业要求、作业间隔时间、线路和进路运用规则等约束条件,以列车总晚点时间小、旅客便捷性好为目标,构建集到发线、咽喉进路和到发时刻为一体的车站作业调度调整0-1整数规划模型。针对调度调整的强实时性,设计基于列生成的求解算法,并以长春西站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满意的车站作业计划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其特点,对轨道线路引入既有铁路客运站的影响进行分析。将换乘旅客分为两种类型,从旅客站内停留时间方面对站内聚集人数的正负效应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铁路客运站候车客流的影响公式,说明平均停留时间与通过轨道交通换乘的旅客流量、铁路售票的信息化程度,以及车站的发车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