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用精炼的语言道出了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及其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到家庭伦理的转化。"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观念,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子的孝道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继承传统的孝道资源的精华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适应当代家庭、社会的新变化,创造出适合当代家庭、社会发展的新孝道。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思想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人群关系论等管理学诸学派理论之中。比较《论语》与当代西方管理的思想实质 ,对中西管理思想的交融以及促进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管理思想的实质孔子的管理理论以国 (组织 )及国人 (组织中人 )为研究对象 ,其思想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富强为君主治国之目标 ,若“四海穷困” ,则“天禄永终”。以富足、自由、快乐为国人之生活目标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2、视“仁”为君、臣个人修养以及为政的指导思想。“仁”在…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孔子提倡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孔子试图恢复和重建礼乐精神,建立以“礼”为规范的文化秩序,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有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礼崩乐坏的现象随处可见,文艺精神出现功利化、物欲化和庸俗化等不良倾向。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期重建文化秩序,孔子的礼乐思想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183;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183;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 相似文献
10.
据《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齐国国君)问政(治理国家)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君的要像做君的样子,做臣的要像做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做儿子的样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对孔子和齐景公的这段对话,社会上褒贬不一。有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像一根封建等级制度的大棒,君可以挥之打臣,父可以挥之打子,两千多年来一直束缚着人… 相似文献
11.
刘春雪 《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9-50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礼"说诗,如"币帛"之礼",祭祀"之礼",求女"之礼。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礼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礼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人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4.
《论语》雍也第六编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论语》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但关于《论语》文学性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文章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精辟的语言,初呈梗概的叙事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论语》的文学之美。 相似文献
16.
针对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A.C.Graham)提出的汉籍英译只能由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母语为汉语的译者"译出"这一观点,我们给予了实证性的反驳。我们选取了理雅各,辜鸿铭,威利,赖波和夏玉和翻译的《论语》的4个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分析了这4个译者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策略和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解读。最后得出结论:中外译者翻译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丰富了对汉语典籍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