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范维正 《当代经济》2006,(12):14-15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过程,其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群众利益.土地规划是以追求效益,兼顾公平为职责对土地供需做出预测,协调供需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持续土地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已经由以往的国家集体逐渐向多元化主体过渡,市场化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高,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意识不断增强,需要建立磋商机制,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初步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运行方式及完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过程,其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群众利益。土地规划是以追求效益,兼顾公平为职责对土地供需做出预测,协调供需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持续土地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已经由以往的国家集体逐渐向多元化主体过渡,市场化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高,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意识不断增强,需要建立磋商机制,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初步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表达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维护公众利益、优化土地规划方案的手段,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越来越深受关注和重视。鉴于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现状,文章从公众利益表达的培训机制和实现机制两方面架构了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利益表达机制,最后指出要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还需要规划的回应机制及公众参与的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同步配套。  相似文献   

4.
一、创建有助于公众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公众的规划参与权归根结蒂就是一种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也就是一个行使公民权的问题。所以要使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得到有效展开,首先要培养公民懂得去行使公民权和怎样有效行使公民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互动性逐渐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主管理"的政策目标,借鉴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规划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含义及必要性,并以笔者参与的一个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了公众参与在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初步成果.最后得出公众参与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完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而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并通过竞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有一个长效管理机制对公众的整体利益加以保护。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公众有效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也是确保依法有序参与的必要条件。首先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必须有公众代表参与,没有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不予审批。其次公众代表必须以自愿为原则,表达意见也必须是自由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威胁公众代表,否则,做出的决定无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公平性、经济性等原则,应该从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完善法律、建立参与组织、理顺程序、监督落实等方面着手,建立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同时应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
一些地方政府对被征地人参与权和主观意愿的漠视是目前我国征地冲突、暴力强拆等严峻社会问题频发的根源。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公众有效参与机制的缺失,导致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无法保障。文章认为,根植于现行制度,合理建构土地征收协议程序,充分尊重被征地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主观意愿,不仅可以从源头上防治征地纠纷,提升征地行为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公信力,亦可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公平实现。  相似文献   

9.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政绩观的现实要求,也是切实履行规划工作职能的需要.“规划民主”是城乡规划内在的需要,城乡规划的社会实践特点决定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在“斯农村建设”中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可以反映公众的意愿,帮助决策者科学决策,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完善公众参与调查内容、信息公开、咨询专家意见、合理选择公众参与的时间、主体、方式等方面分析提高公众参与的途径,提出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1.
常疆  刘新华 《经济地理》2007,27(6):1011-1014
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益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典型户用地空间形态、功能结构、类型结构及2001-2005年各类用地与年均收益的关系分析,得出了现阶段益阳市“农家乐“适度用地规模为2 000m2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哲远  吴次芳  盛乐山 《经济地理》2003,23(4):508-512,546
通过分析温州市城市土地经营中存在的非市场行为,认为城市土地经营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指出城市土地经营可供选择的交易方式和客体类型,并商讨发展城市土地经营的主要对策: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以多种形式经营划拨用地等。  相似文献   

13.
梁栋栋  陆林 《经济地理》2005,25(4):562-564
在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古村落型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特点,即整体性、不可变更性、总量有限性和收益较高;并分析了旅游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就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部分学者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列入经济学研究范畴,试图运用经济学概念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或一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回顾全国已经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研究报告和期刊文章,可以看出,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入(如资本和劳动)和产出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被普遍选为关键指标。基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从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入阐释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指出现行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现实中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不管是单独使用地均产出指标或是采用综合评分法,均可能会起严重的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娄底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地统计学中的Kirging空间插值方法模拟了娄底市地价的空间布局,揭示了地价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地价是由市区中心依次向外围递减,且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商业、住宅、工业的梯次变化;地价的分布在空间上不仅具有连续性,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变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对影响全部用途和商业用途地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用1992.6、2002.6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计算机解译,采用叠加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地区龙口市1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园地、水浇地、水体、林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城乡用地、旱地、草地面积增加,其中城乡用地增幅最大,年变化率为5.34%;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复杂多样,转换比例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农村综合开发规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国的土地国情和农业经营特点与我国十分相似。文章分析了韩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在农村综合开发和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后简要论述了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中国国土规划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希望能为我国的农村综合开发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建设用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秀琴  阮伟致  江华 《经济地理》2006,26(1):114-11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广州市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改造缓慢及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低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积极制定相应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