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琦  钱学锋 《世界经济》2007,4(2):84-96
集聚是金融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集聚力来源研究而言,有关金融外部性与集聚之间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非常清晰和成熟,而有关技术外部性与集聚之间的内生互动的研究略显不足。如果知识和技术外部性作为集聚来源的重要性没有被适当地评估,任何旨在强调集聚和外溢的福利后果的政策或者通过调节它们的影响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策,很可能将是误导。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市为例,运用规模系数和产业就业规模增长等集聚模型对城市工业部门集聚经济的存在以及产业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垄断程度及城市产业的多样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检验。得出产业的专业化及城市产业的多样化对具体产业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产业自身的垄断程度,对不同的产业将会有不同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虽然不少文献都明确了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对企业的债务融资具有正向作用,但就产业集聚外部性如何系统性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与资本结构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与资本结构在权衡理论框架和优序融资理论框架下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实证结果则发现产业集聚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更多的支持了优序融资理论。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债务融资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使得企业融资的首要选择是内部融资。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逻辑 ,指出规模经济等经济外部性对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需求变量、投入变量、及初始固定资产变量对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是显著正向的 ,这与理论逻辑一致 ,而初始集聚度和规模变量则对地理集聚呈现显著负向的作用 ,这与理论逻辑相背离。文章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对此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在需求多样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比许多单个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和经济活力。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发展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公共政策。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简单扁平的组织机构、灵活的市场策略、以生存和快速发展为企业目标等特点,影响了中小企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活力的作用的发挥,使中小企业在空间集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特点,总结中小企业集群的负外部性,分析负外部性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规避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负外部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来自浙江省义乌市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集聚经济学的动态外部性理论,本文首次将产业集聚的动态外部性对专业市场发展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种: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与市场的分工协作网络中,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经济对构筑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专业市场升级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的多样化效应对专业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较为明显。但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却不利于专业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浩然 《南方经济》2012,30(2):15-26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点。文章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出发,指出需求外部性是剖析旅游业集聚发展动力的重要研究视角,并深入分析了旅游业集聚的需求外部性中所包含的旅游景点之间的需求外部性与非景点旅游企业所得到的需求外部性这两部分的主要表现及其各自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陈安平 《世界经济》2022,45(1):158-181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各个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表现并不相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识别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集聚不但有助于提高城市抗冲击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恢复的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的能力;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调整时期集聚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途径;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集聚对全国总体经济韧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促进人口集聚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城市韧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The Spread of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pread of indust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s a region grows. All industrial sectors are initially agglomerated in one country, tied together by input–output links between firms. Growth expands industry more than other sectors, bidding up wages in the country in which industry is clustered. At some point firms start to move away, and when a critical mass is reached industry expands into another country, raising wages there. We establish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industry spills over, which sectors move out first, and which are more important in triggering a critical mass.J. Japan. Int. Econ., December 1996,10(4), pp. 440–464.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探究中原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2012—2022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近1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各个城市平均水平仍然较低;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洛阳-济源”为首的三核心格局,核心发展区与联动辐射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存在扩大趋势;发展水平呈弱发散状态,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水平较弱;发展水平局部聚集态势明显,“高值”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值”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使用区位商方法确定芜湖和安庆为皖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计算了中心城市在研究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隶属度,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皖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划分了其空间腹地层次为:核心区(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枞阳县、当涂县、怀宁县);紧密腹地(合肥市、池州市、芜湖县、无为县、铜陵市、繁昌县);竞争腹地(桐城市、巢湖市、东至县、和县、宣城市、潜山县、南陵县、望江县、庐江县、含山县、太湖县、滁州市、宿松县、肥西县);边缘腹地(肥东县、铜陵县、岳西县、青阳县、全椒县、泾县、宁国市、石台县、郎溪县)。  相似文献   

17.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看,以新古典框架来解释地区差距及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学者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主要框架,从产业聚集与扩散的变化来研究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效率的不同和地区差距的变化;并以广东省为案例,运用具体指标和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从经验上证实了核心区域的产业聚集对整个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要明显强于边缘区域,同时也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创新质量水平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分析,对成渝城市群城市间创新空间关联强度时空演化过程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十年来城市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整体联系日益密切,但差异悬殊,不对称性显著,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城市间需求与互补活跃,组团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德阳市与眉山市是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的关键“节点”。城市自身创新联系强度总量“马太效应”突出,“头部效应”异常明显;“双核-两轴-半包围”空间格局凸显,整体呈外高内低的同心圆式分布形态;创新联系强度呈现出“西密东疏、西强东弱”的空间格局,成德绵眉城市带发展势头迅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