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本文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2000~2007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效应:无论是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效应还是对工业经济的带动效应,东部地区最强,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解释,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86,自引:0,他引:86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现象,在界定了产业区域转移内涵意义之后,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区分了产业区域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同和不足之处,并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近年开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区域转移状况,最后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0):110-112
20世纪以来,已经有不少外国学者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或观点.文中先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回顾,然后综述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对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省资金,能够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增长、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带动技术的进步、增加劳动力就业等作用。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外省市直接投资对陕西技术进步存在正负效应,正效应在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对陕西技术进步的促进存在负效应,没能引起技术进步的提高,原因可能在于注重引资的数量,忽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民购买力提高,电子行业碳酸锶用量每年将以17%以上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大屏幕彩电的生产及电脑的普及,对碳酸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未来五年,国内、国外需求形势将逐年看好,我国碳酸锶在内需和出口方面将有大的增长,国内外价格也有所增长,碳酸锶市场将出现一个新的消费高峰,我国应探索一条由碳酸锶生产和出口大国变为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已逐渐形成了一些区域性智能电网产业链雏形。简述了我国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规划,研究了智能电网产业集聚的意义,在分析总结智能电网产业集聚优势的基础上,从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领域对我国智能电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了我国目前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动态揭示能源市场的动态变化,选定煤炭开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和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等5个产业,在1987~2007年间8张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这些能源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经济效应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能源部门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为推动效应,煤炭开采业发展稳定,但电力和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成为能源利用的主体形式,表明二次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产业和产业链不同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及增强综合国力意义重大。文章试图结合上海市高技术产业1997~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其产业拉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上海市高技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稍显失衡,整体税负较低,对GDP和第二产业的拉动效应不明显,提出政府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税收扶持、创新投融资体制等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近年来企业之间越来越多的相互协作和价值链的分解与组合在动机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对市场“切片”来获得集成经济。集成经济来源于企业对不同边际生产力要素的更充分利用。本文构造了一个关于集成经济的分析框架,并用该分析框架解释了分销商拥有的网络优势的来源、国际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解释了“供应链”、“外包”、“生产模块化”、“微缩化”、“企业间网络”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与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解决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产业布局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反映了我国对产业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和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全面认识我国产业区城布局的嬗变及其现实效应,将为我国产业布局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回归式产业转移具有以往产业转移不具有的优势, 主要是通过增加就业收入、增加税收、搭建生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参与社会规范和治理等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 制度资本在推动产业转移回归家乡和回归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回归式产业转移在制度资本的作用下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 是产业转移最新的模式, 也是精准扶贫的最佳模式, 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最佳路径, 同时也对实现乡村振兴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最后,为使回归式产业转移成为落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从制度、平台搭建、人才队伍等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要素价格上升及发展空间缩小,纺织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纺织产业东西部梯度转移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以及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未出现。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促进纺织产业东西部梯度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的区际转移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争夺,阻碍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影响了价值链的有序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通过对横向分税制的探索,试图构建产业区际转移利益协调机制,以期能够打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的羁绊,突破地方政府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以经济的内在联系为基石,化解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理顺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区域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保持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支持区域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措施,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LNG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液化天然气(LNG)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卫星站不断增加,进口项目迅速铺开,生产运输能力有所提高.在卖方主导的新国际环境下,我国LNG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提出我国LNG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LNG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孟雅丽 《中国纺织》2005,(4):110-112
中国服装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面临产业升级,创造自我品牌的挑战.此时,中国服装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开始显现出区域转移的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处双相承接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势地位的安徽,该如何抓住机遇,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振兴安徽服装业?  相似文献   

20.
资源产业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并不能缩小东,西部差距,目前,必须辅以国家宏观调控,基于我国国情,制定资源产业规划不仅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