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与控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国从1999年起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运行情况看,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道德风险、形象风险等。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我国可采用风险分流法、风险分担法、风险规避法等方法来控制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帮助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并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然而受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后很大一部分选择失信违约拒不缴还贷款,致使银行助学贷款坏账率偏高风险加大.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家助学贷款供需双方的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阐明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于1998年提出,2000年正式实施,2004年进行了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大学生支付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和金融手段。如今贫困学生贷款上大学已成趋势,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各项助学贷款余额达86.7亿元,100多万学生受益。但据央行统计显示,我国由政府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行以来,  相似文献   

4.
我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贫困生解决了学费和住宿费等问题,为贫困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支持。然而,助学贷款违约率上升影响着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的健康有序开展。现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分析导致贷款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书生 《中国经贸》2011,(10):168-168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无法缴纳学费问题所采取的资助政策,但是高违约率使这一资助政策的施行陷入了困境。本文采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与学生的博弈模型,指出博弈的均衡结果取决于银行对违约学生实施惩罚的成本大小,提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为(0,0)、(贷,还),最后指出使博弈双方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结果为(贷,还)。  相似文献   

6.
郑玉善 《发展》2006,(4):63-64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目的是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199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推出以全国8个城市为试点,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于2000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政府推行大学生助学贷款过程中,银行、学校、贷款学生、社会这四方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体系,由于贷款学生和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以及国家征信系统执行的缺失性,导致银行在助学贷款的发放上的风险。通过对银行、高校和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行为建立博弈模型,对高校与学生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最后提出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部论丛》2005,(9):52-52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个跨世纪的人才工程。它牵动着千百万莘莘学子的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关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进、完善资助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有关政策,重点是积极推动按新机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相似文献   

9.
自1999年试点以来,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2月底,全国国家助学贷款金额96亿元,实际发放人数115万人,成为"奖、贷、助、补、减"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但从总体上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问题是贷款供给不足,很多贫困大学生得不到帮助,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诚信教育出发,倡导社会、学校、银行及学生个人共同打造助学贷款的和谐局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助学贷款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审视国家助学贷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科学决策》2005,(10):29-30,41
随着新学年的开始.贫困大学生的就学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助学贷款无疑是众多贫困大学生的最后保障。遗憾的是,在8月29日的国家助学贷款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透露目前全国仍有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八省(区、市)没有“动作”。其中两个省份一份助学贷款也没贷出,也就是说,今年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因没钱而不能接受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当前广西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给许多贫困的大学生解决了困难。但是,由于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广西,作为一个西部省区,更具有其特殊性。文章试图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指出目前广西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助学贷款遭遇“嫌贫爱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7月,在教育部召开的第16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对助学贷款实施情况和各高校实施贷款情况排名进行公布,同时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新政策进行解读,如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延长还款期限从毕业4年到6年等。为使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上大学,新机制运行,全国助学热线开通,确保各高校的“绿色通道”畅通……这意味着,国家助学贷款即将发放,一批批贫困学子即将获得“及时雨”而继续学业。然而,几多欣喜的背后,伴随而来的消息却让人无法轻松:北京市建设银行昌平分行将中国石油大学23名未还助学贷款的学生告上法庭,银行要求解除双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学生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广东某银行办理助学贷款“嫌贫爱富”,某高校特困学生3年未申请上一笔助学贷款……一些深层次的疑问若隐若现。助学贷款,真的能够“浇灌干旱之地”吗?  相似文献   

14.
走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困境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资助体系面临诸多困境,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助学贷款缺乏长效机制,贫困生资助方式单一,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学习贫困、就业贫困等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资助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助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实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高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实施已经四年,但我区高校贫困学生贷款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据调查,目前自治区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15万人,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4.7%,特困生占15.3%,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大学生.为了使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国家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但该体系从法理学的角度却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效率低下等方面的瑕疵.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特困补助为辅的救助体系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诚信教育与助学贷款分离,社会诚信氛围淡薄、助学贷款办理信用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正确执行。必须通过经济资助与教育资助的循环,在校教育与离校教育的延伸,认清国家助学贷款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落实对贷款学生的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品质教育的结合,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高校诚信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杜荷 《发展》2011,(6):114-115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享受与国家助学贷款同样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9.
李小芳 《特区经济》2014,(6):200-202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贷款需求明显供小于求和贷款违约率不断升高两个方面。本文致力于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等级,并以此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韩利 《魅力中国》2014,(5):189-189
诚乃立身之本,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大学生,更应有良好的诚信意识。本文通过对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和一个棘手的助学贷款案例最终成功还款的分析,指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和提高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对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以及做好助学贷款还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