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仅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独幕剧《寻找中国城》中,作家以对于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看法为主线,通过一个土生土长于美国中西部堪萨斯州的白人小伙本杰明只身来到纽约,去中国城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的过程,强调族裔特征是由文化而非肤色所决定的,从而深化作家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华裔身份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剧作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与表明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实质意义以及该剧对于其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就取得了显著成就。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文化创作。她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选择,在文化身份构建中分别经历了自我迷茫到自我认同再到自我超越的过程,她的变化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逐步超越流派的疆界,趋向于更大的包容和开放。  相似文献   

4.
华裔作家任璧莲1991年发表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该书以新颖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了20世纪中叶新一代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故事。小说就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海伦文化价值观的逐渐转变,论证了新一代华裔融入关国主流社会的过程和华裔文化身份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述了新一代中国移民在美国奋斗生活的故事。通过剖析小说中主人物的身份嬗变来展示任璧莲在身份建构问题上所做的创新探索,以及她对“典型的美国人”作出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骨》中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历史形象,以及新一代华裔对族裔历史的理解与继承,揭示了华裔美国人身份构建的历史演进过程。并进一步指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构建历史是一个从单一走向混杂,从固定走向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接骨师之女》是其第四部力作.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三代女性截然不同的故事和命运.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接骨师之女》中四名女性不同的婚姻观,挖掘其深层原因,即华裔女性所承受的父权社会及美国白人社会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8.
身份认同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几代华人和华裔的历史话题。第一代华人由于受到来自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国排华势力的阻挠而无法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他们始终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他们的后代,生长于美国,在接受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父母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同样也无法被社会认同为纯粹的美国人。本文将通过对伍慧明的小说《骨》中人物的分析,对美国华人中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选择母女关系作为故事的重要线索,表现母女之间存在的矛盾。本文分析这种矛盾产生的由来,其深层根源和解决的过程,以揭示华裔家庭面临的困扰,暗示母女间的理解和沟通是解决这些困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华裔女性是如何从文化、种族、性别的"他者"地位,逐步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开拓的.通过文化研究及文学比较等手段对各阶段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追溯了华裔女性生存、发展的艰辛与挫折,揭示华裔女性形象随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而演进的脉络;从若干女性问题出发剖析了华裔女性自身的矛盾与迷惑.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故事的形式,描写了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消解两代人隔阂,需要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作品中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及其碰撞与融合的过程,通过对母女两代人的误解、冲突到沟通和理解的描写艺术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管窥到全球视野下中西文化的差异、碰撞、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夹缝中的“他者”形象——论《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在不得不刻意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却被弱势的本族文化所束缚,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生活在夹缝当中。本文试图介绍华裔美国人在祖国母亲中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以及他们在美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同时分别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剖析形成这种双重文化压力的根本原因。最后新一代的华裔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达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虽不是公认的后现代派作家,但摹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却是一本弥漫着互文本意识的作品,其中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基础,通过拼贴与戏仿这两大主要互文手法。糅合了大量的中西文本,构建了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具有混杂文化特色的族裔文化属性,并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葛娟 《中国科技投资》2013,(Z1):148-149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犹太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双重文化身份的背景使他对身份问题格外关注。在三部曲中,罗斯描述了普通人尤其是非美国人在政治历史大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危机,以及各自所选择的不同的身份认同道路,其中既有作者对美国历史、政治的思考,也包含他对个人身份普世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化中有关“沉默”的种族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给跨越两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带来心灵的冲击和阵痛。美国华裔女性同样曾经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着声音的政治,而这正是贯穿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主题之一。为了追索自我身份的认同,她们通过写作挖掘历史,重塑历史,在各种强迫禁声的强大压力下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谭恩美《喜福会》作品里的中国元素写作技巧来研究谭恩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探讨"章回小说"形式的应用、"《红楼梦》中‘元迎探惜’谐音写作技巧的借鉴"、"双语对白"及"‘回归’主题"四个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以此印证了谭恩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A.S.拜厄特的《占有》一出版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此书凭借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匠心独运的叙事结构获得了多项小说奖。本文通过对《占有》中人物的女性身份以及学术身份两方面的探讨以深化身份焦虑与重构的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女性在自我认知中长期困于“他者”身份而陷入边缘化的女性非主体地位;当今学者由于社会角色错乱,经济拮据等多重因素亦日益陷入身份焦虑的困境。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中身份焦虑的困境,并提出重构身份的必要性,倡导追寻独立的自我意识,推翻传统意义上的父权束缚,树立能够被“看得见,听得见”的新女性。经济独立全面认知自我的新学者形象。由此,自我性别身份、学术身份的主题得以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