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一位达到文学巅峰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作家。通过统观川端的一生及其作品来探讨其精神世界,川端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其心灵创伤的良药;离开它,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的影响,无论在小说还是在散文中,都经常引用佛典展现“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可以说是川端文学的基调之一。因心灵受到现实震撼而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川端康成,把自己对佛教的独特感悟融合到文学作品之中,实现了文学与佛教的契合,发现并升华了美。  相似文献   

3.
小川环树以语言学为基础,用文学研究作为精神史研究一环的方法,围绕先秦至宋代诗歌“风”“云”意象,将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侧面。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研究虽然对我国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和参鉴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比如,小川环树并未探讨唐诗中的云意象、其所论唐诗中风云意象单一等。  相似文献   

4.
大江健三郎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曾五次来华访问.他从小熟读鲁迅作品,其文学本质与中国作家莫言非常相近,因此对中国文学有特殊的感情.研究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课程教学的实际,探讨了在教学中融入"当代性"的原因,指出了融入"当代性"的路径:分配和安排适当的课内外时间,增加穿插介绍新出现的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新的文学样式、文学热点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学政策与动态等内容,从而最终达到适应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发展改革趋势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植根于不同民族化土壤的中日两位作家川端康成和沈从,在同一时代写出各自眼睛里的女人美,在忧伤的审美追求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首先,他们都将自然美与女性美相统一,将女性理想化并同自已身边的自然界相融为一。其次,川端康成借助男人的视线推出女人的美好,而沈从则将男人置于配角地位,以衬托美好的女人,都是以男性陪衬女性。其三,他们都以女人的美好与社会的不幸相联系为切入点,因而他们的多数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感伤情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诗人杜甫和日本俳人松尾芭蕉以及两作者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说明。本文通过对杜甫和松尾芭蕉的历史地位、经历、作品总体上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对两作者及其作品历史关系和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探讨中日两国在文学传统和文学审美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80后作家作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作家作品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分析其特点、界定其性质,概述了80后作家作品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其创作趋势,探讨繁荣复杂的图书市场对80后作家作品的影响,提出了以80后作家作品所形成的图书市场应提高其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罗伯特·潘·沃伦的文学成果在中国的研究述评。当代中国沃伦文学成果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沃伦的多重身份入手,文学批评家,小说家,诗人;二是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沃伦作品文本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由主要作品缓慢转向次要作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当代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中作家作品比较,论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文学的明显的现代发展衍进轨迹:承袭——拓展——超越。即由传统婚姻爱情主题、社会主题到哲学主题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溯源探究,其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的比较,并考察《马华新文学简史》等几部已有的马华文学史论述,结合部分马华代表作家和作品,初步梳理了马华文学在华(中)文文学史之内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2.
常勤毅的《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将骆宾基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观层次上,通过研究这一“个案”来评析三十年代抗日作家尤其是东北作家群扣四十年代国统区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及其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入创作困境的老作家的共性,进而试图在与骆宾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比较下,总结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积累宝贵的经验.该书主旨明确、史论结合,紧紧扣住“同步”、“共时”与“横跨”这三个关键词.全书持论公允,论述充分,文笔清新、流畅.是本有思想、有特色、有启迪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张贤亮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缺憾是社会压抑和家庭苦难的共同产物 ;作者在展露人物痛苦、碰撞社会虚伪时有失警觉和节制。张贤亮的文化 -心理结构十分复杂 ,“自我”在此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近代出版业的形成发展密不可分。出版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批报刊杂志,从而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的职业作家和撰稿人,从而导致了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张爱玲快速成名的奇迹对解读报刊出版业的发展对作家成名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知识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使得“知识管理”日益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对国内外旅游业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比较,以发现相关研究中的缺陷,从而为我国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并增强可操作性。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文刊物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知识管理的理解往往从狭义角度出发,并出现了较多结合案例的实证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所发表的刊物档次较高。我国学者则多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十分缺乏。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视角出发综合考虑“旅游业知识管理”的含义,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提升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以中国人际关系为研究视角,以信任和承诺为中间变量,探讨人际关系对企业购买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对中国背景下的关系文化、人际关系、信任、承诺以及企业购买行为等相关理论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18条理论假设,并运用SPSS和LISREL等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及相关性进行检验分析,最终形成并验证了中国情境下人际关系对企业购买决策的影响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迷失从根子上说是有些中国作家和艺术家社会背叛的结果,从美学上说,不但是席勒当年所批判的恶劣倾向的沉渣泛起,而且消解了人对自己的尊严的捍卫和对自由的追求。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重建就是要求中国作家和艺术家精神寻根,按照美的规律创造。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汉英语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差异很大。莫言作品《生死疲劳》中的出现的“蓝”并不完全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对“蓝”的认知。作品中“蓝”所隐喻的“贵族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精神”与英语中“蓝”的隐喻意义吻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蓝”隐喻意义的分析,能让中西方读者更好地领略该作品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高扬人性的大潮中,郁达夫一方面推崇个性解放,反抗传统伦理对人性的压制,提出了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自我”的追求,并将这种“自我”贯彻落实到了文学创作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在对“自我”的追求中,郁迭夫却又无法从内部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导致“自我”实现层的丧失,他的自然观点、文艺理论上的宣泄说的提出、他的消极避世与忏悔的思想以及他后期对革命的摇摆态度上都体现他的迷失性。本文揭示了郁达夫这一迷失性特征,同时从文化及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其这一美学品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国语正义》二十一卷,清人董增龄撰。增龄,字庆千,号寿群,嘉庆名医,兼通文史,著述数种,惟《国语正义》二十一卷及《论语雅言》二十卷传世,他书皆佚。作者生平实难尽考,暂依方志及《董氏诗萃》厘清一二。《国语正义》在版本、古注、体例上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