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全国各地教育部采取大学生延迟返校、实习生延迟定岗实习,以及高校实行网络授课教学等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但面对突发重大疫情以及居家隔离时间的不断延长,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表现出与日常不同的状态。了解大学生在重大突发疫情期间的心理特征、思想状态、行为特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科学防控疫情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调查方式,对在"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大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等状态进行调查,剖析思想行为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引导路径与措施,为再遇重大突发疫情如何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女生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令人担忧。当前,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虽较以前有进步,但仍弱于男生。女大学生的体育心理与男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生多选择非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一般经历入学适应期、稳定发展期和就业准备期等三个阶 段。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 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大学生性别、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资本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假设,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研究同辈支持对大学生群体融入的影响,并提出利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新生群体融入问题的专业性建议。通过运用改编后的社会支持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同辈支持情况,运用心理适应量表对大学生心理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同时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调查报告,从同辈支持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良好,但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适应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同辈支持与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思想困惑和心理冲突,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的基础学科,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疏导机制能够明确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心理状态,从而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和文化素质。因此,文章结合心理疏导机制的价值内涵,探究了心理疏导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编《大学生饮食浪费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某高校196名大学生,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饮食浪费行为很普遍,大学生饮食浪费行为在生源地上有显著性差异,与家庭经济情况有显著相关,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优越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爱美心理等都是影响大学生饮食浪费行为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状态和就业误区,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正确择业的思路和方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均不容乐观。本文对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总体幸福感、职业倦怠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目前大学生与高校教师达到教育幸福的目标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明显.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排球和慢跑对焦虑具有改善作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对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因此,体育锻炼是一种增进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对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进行积极关注和探讨,但是对心理贫困概念的厘定尚不够清晰,尤其是与心理问题、精神贫困等概念产生混淆,在实践中甚至出现相互替代使用的现象。立足新时代背景,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贫困是指大学生个体或者群体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非积极心理品质状态。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主要有成因多元性、表现多样性、度量复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讲到人的心理,人们总是习惯以正常心理和不正常心理(医学上称之为变态心理)来区分,这样自然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偏差看成不正常的,或不太正常的。据称国家教委曾对我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是有20.23%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如此大面积的心理状况不良,是否合乎实际,值得商榷,这里有个认识标准问题。由于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矛盾冲突较为频繁,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把心理状态分为正常和不正常并没有什么不当,不当的恰恰在于我们认识上的一个漏洞,即把正常心理中的常态心理简单地等同于正常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为初步了解工科院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状,并从一个侧面观察学校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特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对江苏省南京市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与创造力相关的知识虽有所了解,但其中也有很大的不足;虽然大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力评价很高,但与其实际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却有很大的差距;在大学教学环境方面,大学生对有利于创造的环境的认同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14.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大学生开始独自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面临学习、就业、经济等压力,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者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广西桂林3所高校的1703名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广西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发现:(1)从总分及各维度上,大学生心理资本呈现出明显中等偏上的水平。(2)从心理资本的维度来看,家庭来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上存在差异。自我效能和韧性水平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希望、乐观水平、韧性上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在希望、乐观水平上工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在韧性水平上工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在自我效能水平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心理资本总分在家庭来源、独生子女等方面未呈现明显差异。但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存在差异。男生心理资本总分高于女生;大一学生心理资本总分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工科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分高于理科和文科学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娱乐、通信等功能融为一体的智能终端。但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引发行为失控,导致大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状态。文章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面对面访谈法调查了宿迁学院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数据显示,宿迁学院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通过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年级、手机价位、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自制力、攀比心理及精神压力大是影响手机依赖的主要因素,在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调节与求助、树立理性消费意识、深入思政教育和充实教育内容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次调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重庆大学生采取简单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309份。调查结果:(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平均水平为高支持状态,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孤独感水平也较高。(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孤独感两两相关。其中,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为极显著的中等强度的正相关(r=0.476,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为极显著的中等强度的负相关(r=-0.433,p<.001),心理弹性与孤独感为极显著的中等强度的负相关(r=-0.593,p<.001)。(3)心理弹性作为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现状,针对高职生的成长需求与心理缺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于2010年3月,对上海商学院共和新路院区181名高职生作了调查。调查显示,高职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学习动机较强,但学习意志力较弱;自我认可度较高,但自我认识较弱;对待他人较友善,但沟通能力较弱;社会定位较理性,但就业信心较弱;异性交往较开放,但责任意识较弱。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充分调动高职生的成长潜质,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发展和人格成长。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等。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学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素质。就学生而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学会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就学校而言,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调查发现: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看,部分学生有“高消费”现象,有半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困难;从购买行为看,男女学生都把舒适、与众不同放在购物选择的第一和第二位;从消费期望看,多数学生对现在的生活状况不太满意,与自己的期望不符。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应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