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龚方雄 《新财富》2007,(12):16-18
亚洲地区适度的货币紧缩和货币升值虽然可令资产再通胀加快,并有利于资金的流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也带来风险,因为通胀大幅上升会导致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对于投资亚洲区的投资者而言,应密切注意各国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变化,选择货币走强及实施促进增长货币政策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贸导刊》2010,(8):110-111
——出于对通胀的担心,“管理通胀预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任务。而西方的学者、媒体和官员,纷纷理直气壮地以货币升值可用来抑制通胀为由,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但市场经济的现实和逻辑是一致的:高通胀的结果是本国货币贬值,而非升值;升值是通胀率下降的结果,而非原因。  相似文献   

3.
诸婉婧  张保好 《商》2013,(24):168-168
中国持续超额发行货币,但未引发高通货膨胀,称为“中国通胀之谜”。本文认为中国通胀之谜是由货币的“高存量和低流量”导致的,即超发的货币被投资于低效益或低流通速度的产业和部门,这部分资金的流通速度相对降低,导致中国低通胀和货币超发现象并存。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具有潜在的威胁,货币当局应当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全球范围内通胀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物价、货币流通、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国家发展程度四个方面通过思索本轮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原因.物价的持续上涨,全球货币金融的流功性过剩,全球化趋势加强导致的通胀传导效应,人们日益增加的通胀预期以及过度超前的城镇化都是导致本轮通胀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袁宜 《新财富》2009,(6):29-29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出最艰难的环境,通胀是否会接踵而至的争论成为一个被热议的话题。担忧通胀的一方认为,过剩的基础货币将导致“大量货币追逐少量商品”的情况发生;不担忧通胀的一方认为,过剩的产能会化解物价上涨的压力。笔者以为,在较低的产能利用情况下,也存在发生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可能,进而威胁全球股市和经济的复苏。如果上游资源品行业的垄断力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年末通胀复燃的概率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货币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基础,在信贷渠道中,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包括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刺激投资、扩大出口、拉动总产出增长等正面效应,同时还存在增加通胀压力、信贷集中度提高、票据融资急剧扩大等负面效应。针对这些负面效应,我国应深化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信贷监管力度,防止信用通胀。  相似文献   

7.
就在人们担心放松银根将引发通胀之际,通缩风险却已降临.三大发达经济体之中,美国和欧洲正在走向通缩,日本更是已经陷入了通缩.初级产品价格和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货币都有所下跌.金融危机具有通缩效应的原因在于,危机会导致现金需求上升、银行中介功能瘫痪,从而降低货币乘数,令基础货币的增长无法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会在产能严重过剩之际抑制总需求.通缩是危机的延伸,它会增大实际债务负担,并损害利润率.持有巨额债务的全球银行业将面临资产负债表的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贸导刊》2008,(23):22-23
近3个月来,全球通胀压力明显减轻。包括大宗商品价格、劳动力成本和通胀预期等前期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明显走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导致企业和居民缩减自身需求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体系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效应,即资产紧缩效应、信贷紧缩效应、债务紧缩效应和货币紧缩效应。  相似文献   

9.
最近,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物价司在内的许多机构都认为,6月份的消费物价水平还要创出新高,果若如此,则证明白去年10月以来的紧缩型货币政策,在9个月中对食品、输入、工资等由成本端推动的通胀没有效果。而宏观经济理论说明,用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对付由货币过多所导致的通胀,在半年后就应该起效。  相似文献   

10.
通胀预期与货币需求:实际调整与名义调整机制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存量调整机制一般可分为两类设定方式:实际调整过程和名义调整过程.在实际调整机制下,预期通胀对货币需求没有独立的影响,而在名义调整机制下,通胀预期自然成为货币需求的一个解释变量.通胀预期在货币需求函数中显著可能并不意味着通胀预期直接影响了货币需求,而是表明了部分调整机制的误设.本文根据预期通胀率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显著性,比较了货币持有量名义调整和实际调整机制假说对我国的解释能力,认为名义机制比实际机制更好地描述了中国的经验.我们在一个状态空间中联合估计预期通胀以及货币需求方程,避免了传统"两步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雷维 《现代商业》2011,(24):183-185
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运用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结论,传统的"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明显的。针对所得结果建议通过加强政府调控、加强外资监管和控制信贷规模来应对当前通胀。  相似文献   

12.
根据所承担的职能,本文将货币分为贮藏货币和交易货币,认为通货膨胀会通过费雪效应导致贮藏货币向交易货币的溢出,而这一溢出又会通过交易方程式机制加剧通货膨胀.这就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机制.本文在设置了一个贮藏一交易货币转移方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动态模型,考察了这一循环机制,发现如果货币溢出的通货膨胀弹性足够大,就会使得通货膨胀走向发散.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虽仍具有刚性的储蓄倾向,但是近期的通货膨胀已经造成了贮藏货币向交易货币的溢出,而这种溢出如果不能被抑制,则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存在经济衰退预期,交易货币会被贮藏货币吸收而造成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的根源是货币超发,治理通胀的政策应坚决而稳妥地货币政策,增加生产.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新世纪前,中国所发生的通胀无一例外都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度造成的,但进入到新世纪后,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中国的总供求态势从需求过剩转变为供给过剩,由需求过大所造成通胀逐步不见了踪影,而由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构成的输入型通胀,以及由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通胀的主因。  相似文献   

15.
王庆  周莹 《新财富》2007,(10):18-20,22
中国是否已进入了通胀时代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认为现在断言中国长期通胀时期已来还为时尚早。因为此轮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这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食品来消弭;非食品价格目前涨幅有限且有相关政策的护航,仍处于政府可控制范围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前者使得产能过度扩张,产品供应过剩,从而削弱了企业对产品的定价能力,后者使得中国劳动力名义工资的增长长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上行对通胀的压力难以显现。因此,短期内,只要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因素没有消除,中国就不可能进入通胀的时代。预计此轮通胀未来或将沿着如下的路径发展:需求增加→食品价格大幅上涨→CPI适度上涨(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食品供给缓慢增加+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CPI企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汇率与通胀是什么关系?——出于对通胀的担心,管理通胀预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任务。而西方的学者、媒体和官员,纷纷理直气壮地以货币升值可用来抑制通胀为  相似文献   

17.
马骏 《新财富》2009,(12):31-31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国务院最近提出,要管理通胀预期,表明决策层对通胀的风险已经有了前瞻性的判断,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要管理通胀预期,就是要对可控的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调控,合理引导市场对这些因素未来走势的判断。这些因素包括对国内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增长和实际利率)的预期,对财政政策的预期,对政府救股市、房市的政策预期,对土地供应的预期以及由于汇率政策导致的输入性通胀的预期等。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应量与GDP和物价指数联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 《商场现代化》2010,(12):21-22
本文通过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三者之间存在联动机制,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货币供给的增长不是导致物价上涨的直接动因,通胀阻碍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对物价变动存在滞后影响。我国货币在长短期都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19.
姚国会 《大经贸》2008,(2):28-30
新年伊始,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越来越关注时,中国为应对通胀压力上升、经济潜在的过热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强调的货币紧缩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担忧美国已摇摆于衰退边缘、外部需求正在放缓之时,中国政府今年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增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过分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减速,从而使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同时熄火。  相似文献   

20.
毛彦军  王晓芳 《财贸研究》2012,23(2):100-107
基于由贝叶斯技术估计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识别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均能够产生同向影响,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不明显,仅能解释其不足2%的波动,而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比较强,长期内可以解释其26%以上的波动;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都不明显,长期内对二者波动的解释能力均低于0.6%。因此,在应对通胀压力时,央行可以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通胀势头实施积极的紧缩性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