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在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行动资源与保障机制两个视角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框架,并对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及二者交互作用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效率、结构和环境3个维度构建并测算了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运用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分别是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行动资源、保障机制;(2)代表要素结构变动的资本劳动投入比对中、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正向作用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而景区禀赋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3)制度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中、东部地区作用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4)制度环境能够调节要素结构变动的作用方向及程度,二者交互形成集成动力对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均产生正向作用。针对上述结论,文章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结构升级、制度创新等视角提出了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霞  刘晓鹰 《旅游学刊》2013,28(6):47-55
文章利用2000!2010年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流量及旅游构成两个方面对旅游发展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流量与贫困减缓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越过门槛值,旅游流量对贫困减缓才会产生积极作用;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及旅游收入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内旅游比入境旅游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效果更显著;吃、住、行、游和娱乐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旅游购物与当地贫困减缓之间却存在负向关联。(2)同时,实证数据也证实了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最为稳健的动力和源泉。(3)最后对发现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勇 《旅游学刊》2007,22(7):73-81
本文依据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适合于大多数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个描述,从旅游消费者选择旅游方式的动机和自主性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旅游方式下消费者效用的获得,阐明了旅游方式中的自主权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以及旅游消费者类型与旅游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选择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组乡村旅游开发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要素的所有权不同,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化水准不同,投资回报不同,因而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公有,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而乡村地价较低,使得乡村居民的投资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丁焕峰 《旅游学刊》2004,19(3):32-36
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6.
旅游投资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与旅游消费类同,旅游投资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此研究领域中,国内外普遍缺乏定量研究,尤其是旅游投资对城市经济贡献的定量研究.本文试图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为例,定量测算旅游投资对城市经济的综合贡献,以及13种旅游特征产业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投资乘数,以此为依据,对苏州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平 《旅游学刊》2004,19(5):56-60
本文立足于广东旅游扶贫政策实践,对其率先探索并创造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该模式的内涵特色和运行机制,将其与国内其他旅游扶贫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广东旅游扶贫工程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PPT年度回顾的启示——政府职能、供应链与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铁  李梅 《旅游学刊》2007,22(8):55-59
基于国内PPT(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研究的缺乏,本文结合PPT年度回顾中的相关案例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旅游扶贫在政府职能、供应链和营销三个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发展方向.指出政府应该在法规建设、制定政策、建立旅游扶贫专项基金和制度设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注重对旅游供应链的重构和研究,强化私营企业的营销主体地位,以及选择有针对性的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9.
旅游行业是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行业 ,随着其深入发展 ,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虽然旅游业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归根结底都将涉及旅游人才的竞争。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也是发展旅游业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教育对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与传统的旅游教育方式相比 ,利用远程开展旅游教育在西部地区更具有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对旅游学科及远程教育特点的分析 ,初步构建西部旅游远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赵雅湉 《西部旅游》2023,(23):11-13
<正>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互联网不仅为旅游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也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带来了新机遇。然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旅游服务标准化方面相对滞后,限制了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策略以促进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多项策略进行权重分配和优先级排序,旨在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框架,以期促进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在类似条件下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 《旅游学刊》2014,29(10):89-96
从分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内涵入手,刻画旅游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剖析影响中国旅游业吸收可持续发展投资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利用外资的系统策略: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投资激励政策;将促进可持续发展纳入投资促进机构的目标体系;提高投资服务水平;塑造地区旅游形象;建立多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投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具体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投资进行评估和监督。  相似文献   

12.
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经济基础薄弱、社会文化素质低,决定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应独辟蹊径。本文通过对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区特征、瓶颈问题、开发途径的研究,推导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并提出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钟海生 《旅游学刊》2001,16(3):9-14
本文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旅游业今后20年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论证了固定资产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论述旅游投资趋势变化和现行投资机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旅游投资的新定位、新政策、新手段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for the demand for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a tourist sector characterised b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here human capital is the main factor of production and hotels have market power. Additionally land use is marked by demand from both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sectors. From the household side, a simplified OLG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consider consumption, human activity 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 dynamic framework is therefore identified to investigate the long-run consequences of increas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owering the fertility rate. If the supply-side policy leads to economic growth, the tourism led growth hypothesis is theoretically confirm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increase in labor productivity generates positive growth effects only if the demand for tourism is elastic, otherwise negative results arise.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网站的功能以及旅游者对于旅游网站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把握这一变化趋势对于旅游网站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在2005年和2010年对100名旅游者和75个中国5A级旅游景区网站进行调查,获得在5年的时间里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网站评价指标的变化和旅游景区网站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网站需求的变化以及中国旅游景区网站对互联网技术运用的变化。同时,文章通过重要值—表现值(IPA)方法对两者进行关联比较,分析了中国旅游景区网站发展过程中与旅游者期望一致的变化以及不符合旅游者期望的变化,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旅游景区网站5年来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文章在最后还讨论了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业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In spit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astal tourism for the economies of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ourism infrastructure has often been developed without full consideration of long-term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simulation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ims to address critical gaps in awareness and capacity for integrated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We build a simple closed-loop model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which integrates typ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problem.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so that within 20 years, investment projects in tourist capacity done without concomitant investment in solid wast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result in a collapse of fish stocks and a sharp drop in tourist attendance. The model includes several policy options that allow users to intervene at various points in the loop, allowing stakeholders to explore how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policies perform in financi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terms over the long period. The model can, therefore, be used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training and capacity-building.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部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全科 《旅游学刊》2000,15(5):47-49
文章分析了西部旅游开发的优势和机遇;指出了目前发展的误区和制约因素;提出西部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是(1)前瞻性发展战略;(2)市场导向为主,政府扶持为辅;(3)立足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走“资源吸引型”发展模式;(4)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持续健康发展;(5)畅通投融资渠道,开拓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9.
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郭晓东  肖星  房亮 《旅游学刊》2008,23(5):38-41
时间因素对旅游流时空结构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新出台的休假调整方案,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对旅游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休假调整方案对优化旅游流时空结构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缓解我国国内旅游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对引导旅游开发方式转变,促进区域旅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