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纵横》2009,(6):F0002-F0002
灌云农村合作银行2007年3月份成立以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秉承“稳健经营、科学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紧跟宏观调控步伐,优化信贷投向,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有效落实支农措施,支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位现象,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效服务要求与支农信贷服务手段滞后不相适应。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重新构建支农信贷服务体系,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同时保证金融资产安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万世平  梁红漫 《南方金融》2007,(5):40-41,54
近年来,广东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方式不断改进,服务三农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声誉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竞争不充分,农信社放贷意愿不强,农村地区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对农信社开展支农服务形成制约及信贷管理政策欠灵活、农信社支农资金结构性不足等原因,使得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提高地方政府的认识、建设涉农贷款风险保障机制及转变农信社经营观念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大量缩减、县域资金外流严重、支农信贷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匮乏、服务方式单一等现状,对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并就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途经,对于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成效吉林省松原市金融机构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增加支农信贷投入、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金融支农服务弱化,农业信贷投入不足等问题,要通过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基层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等对策加以解决,以支持"三农"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淮男 《海南金融》2005,(11):57-59
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对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支农政策调整对农业信贷资金运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密切关注。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出台支持农业信贷的有关政策,调动各农村金融主体支农积极性;创新信贷支农机制、体制及监管方式,规范和引导各类信贷资金服从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支农再贷款现状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对县域和村镇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发放涉农信贷资金不足提供的流动性支持。人民银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支农再贷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突破,逐步发展成为人民银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哈中支审计组近期对辖内部分县行近年支农再贷款管理情况审计显示,支农再贷款已成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涉农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地处茅山老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的乡镇,现有农户总数6768户,其中有效农户4952户.种植面积1500余亩、养殖面积3000余亩。宝堰信用社承担为全镇836家个私企业、1.86万农业人口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职能.该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把服务“三农”作为信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支农富民为己任,靠支农强社求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扩大支农信贷规模,提高支农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坚持农信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更好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真正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二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要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和服务方式,继续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