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入世以来,在储蓄利率分红保险,使得分红保险己成为目进入有史以来最低时期,传统保险价格上扬,聪明的消费者买保险时首选前保险市场上的热销保险产品。以2002年的寿险市场为例,分红险剑气如虹,寿险分红产品保费收入1121.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9%,占新型产品保费收入的91.6%,几乎占了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分红保险更是成为世界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在北美地区,80%以上的产品有分红功能;在德国,分红保险占该国人寿保险市场85%;在香港,这一数字更高达90%。  相似文献   

2.
2002年的保险市场上分红保险风光无限,1121.7亿元的保费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占新型寿险保费份额的90%以上,成为中国寿险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大寿险公司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分红保险,覆盖了储蓄、养老、医疗、少儿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2002年的保险市场上分红保险风光无限,1121.7亿元的保费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占新型寿险保费份额的90%以上,是中国寿险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大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分红保险,覆盖了储蓄、养老、医疗、少儿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孙红  田晓星  李盈颖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4):64-64,F0003,F0004
近年来我国寿险公司的分红保险类产品业务发展迅速,其保费收入已占到寿险总保费收入的50%以上。但分红类保险的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或期限上,一旦没有替代性很强的后续产品,保费收入就会有很大波动,资金流的连续性也会受到影响。保险公司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分红保险能够平稳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张尧  晓霞 《云南金融》2009,(5):36-36
现如今,很多人开始热衷于购买分红保险产品,一则有固定收入,二则还有红利可分。但往往都是盲目跟风,一旦提到分红保险的分红方式后,多数人都对两种分红方式——保额分红和保费分红,在认识上显得很模糊。不知道究竟这两种分红方式有什么不同?在选择分红保险产品时怎样分红才会使自己更实惠,保险方面的专家结合实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沈涛 《中国保险》2003,(2):42-42
日前,平安保险推出了四款非分红型健康险产品,产品险了不具有分红功能,在保障范围上与该公司去年推出的常青树、康乃馨两款分红型重大疾病保险基本相同,而且保费更低.在分红型保险一路走红的情况下,平安却推出传统保障型产品,预示着健康险市场开始向保障功能回归.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在购买分红保险产品时,经常会听到两个词:保额分红和保费分红.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两种分红方式.那这两种分红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如何影响被保险人利益,和普通保险的收益差异何在呢?  相似文献   

8.
前段,广州保险界一位权威人士爆出惊人内幕:保险公司目前趁股市低迷,大张旗鼓宣传分红险,但其宣传中存在着很多误导成分。误导一:拿分红利率和储蓄率比较。该人士认为,很多保险公司在推销分红保险的时候,拿保单分红的回报率和银行储蓄利率相提并论,他指出:“这简直就是一种说谎行为!保险和银行储蓄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他解释,保险公司分红的标准并不是像银行利率那样计算出来的,银行利息以本金为基础,但保险业的分红却不可能简单地以他投保人的保费为基础。保险公司计算分红金额的时候并不是以投保人的保费为基础计算,比如…  相似文献   

9.
"三·八"妇女节这天,柳女士将存入银行多年并到期的6万元转为中国人寿的保费,购买了国寿鸿泰两全(分红型)保险.她认为,既然保险公司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股市了,如果现在购买分红保险,将来收益可能会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杨佑 《中国保险》2009,(9):53-54
近几年,投资型寿险迅猛发展。投资型寿险产品(指分红保险、投资连接、万能保险)的保费收入在我国寿险销售中占比相当大,探讨其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监管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以来,以"分红为标准模式的银行保险产品一度成为市场热销的保险产品.由于其相对简单的保险责任和可预期的丰厚收益,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财工具,去年北京市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超过87亿,占人身险总保费的36%.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投资性的分红型两全保险成为我国寿险市场上保费收入第一的产品,但大多数消费者甚至保险销售人员对该产品的收益能力都缺乏科学认识。本文从消费者角度,在考虑分红险现金流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对两款长期分红型两全保险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了计算,发现:长期分红型两全保险的预期收益率按低、中、高档分红水平分别在1.5%~2.6%、2.8%~3.9%、4.0%~5.2%之间。长期分红型两全保险的实际收益率是不确定的,对个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购险时被保险人年龄越小,购险时选择的交费期限越短,在保险期限内退保时间越晚,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死亡时间越早,则预期收益率越高。尽管分红型两全保险有保底收益率,但当消费者在保单年度前几年退保时,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最低收益率约为-65%。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寿险市场新型寿险产品是指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分红保险,以及中国保监会认定的其它产品.自从新型寿险产品推向市场以来,已成为各公司保费规模新的增长点,有的公司新型产品的保费收入已经占到了新单保费收入的80%.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家保险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销售的新手段和新措施,但对新型保险产品的风险防范却有所忽视.一些问题随着新型保险产品的热销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陈谦 《上海保险》2016,(10):12-15
近年来,内地客户到香港购买保险,尤其是分红型保险产品的热度不断升高,香港保险市场内地客户新单保费增长迅速,已引起内地及香港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客户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以香港典型分红型产品为例,分析其在责任设计、产品定价、红利分配等方面的原理,剖析支撑香港保险发展的制度基础,展现香港内地保单激增的深层原因,并对内地保险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涛 《中国金融》2000,(6):40-41,43
一、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特点随着世界寿险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和投保人需求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在寿险展业的长期实践中,开发出了新的保险品种———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一种融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为一体的新型保险产品,它既有传统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又可以用保费进行投资。这种保险产品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和化解利差损失,实现良性经营运作,其保险保障风险和费用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投资风险则完全由投保人承担。传统的寿险产品通常包括非分红产品和分红产品。非分红产品的特点是:对投保人的保险利益保证不变,并由保险公司承担全部风险,但保…  相似文献   

16.
赵先生,55岁,工作地郑州,月收入2000元,身体健康,有基本的社保,爱人55岁,已退休,月退休金1400元,二人月收入和月支出相抵后基本无余额. 商业保险有中国人寿康宁终身保险2份(夫妻各一份),保险金额各1万元,商业分红险是太平洋红利发两全保险分红型10万元10年期,保费已交清,为儿子购买嘉禾人寿嘉禾旺旺财两全保险分红型5年期.  相似文献   

17.
开门红,红一年,要的就是一个地位,要的就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气势.这种定位确立了开门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门红的产品形态:易于客户接受的、短时间内即可帮助保险公司实现大量保费积累的产品. 什么样的产品才符合这一要求?非理财属性的保险产品莫属.在2013年之前,分红型保险一直担此大任,但以2013年为分水岭,随着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及保险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开,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投资价值凸显,开门红的产品形态出现了重大转折,分红型保险逐渐为"年金/两全保险+万能账户"的产品形态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5年前,梁女士为2岁的儿子购买了某款分红险产品,年交保费5000元,直到儿子年满18周岁,从第3年开始生存金返还。前2年还收到过分红通知单,后来就中断了。"保险公司只是告诉我一串分红的数字,反正也不能领取,对当下没有实际意义,我就不太在意了。"梁女士说,之所以不关心分红情况,其实是搞不懂分红的计算。"虽然我和爱人都是研究生学历,但保险分红的计算对我们来说还是太复杂,搞不明白。"买保险必须要看保险合同,但是相当多的投保人抱怨说保险合同让人看不懂,原因是里面的专业术语太多,过于晦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保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展与困境分析,可以发现:保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存在着分红保险一股独大、公允价值有关公允,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保险监管指标计量基础改变等问题,鉴此,应改进保费收入的度量标准,完善准备金计量中有关折现率、风险调整和合同服务边际的评估标准,引入综合收益表列报方式,完善保险监管会计体系,强化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王先生是沪上一家知名企业的部门主管,凭借着2003年突出的工作业绩,很开心的拿到了四万元花红。 他希望挑选一份可以一次性付清缴费的保险,这样既免了每年缴纳保费的麻烦,又相对于分期缴费的形式,在费率上可享受到一定的优惠。于是中宏理财顾问向王先生推荐了中宏保险的“金喜连连”分红终身寿险,此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