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结果造成了土地总量有限性与经济建设对用地需求相对无限性的矛盾。目前.西部城市在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出效率却十分低下,滥用土地现象非常严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四川眉山为例.分析西部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可行性,并探求西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河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补充耕地,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须开展建设用地整理。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总结了建设用地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用地整理的方向——重点整理农居点用地。在河北农村建立类似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以解决村庄土地闲置和宅基地超标问题,实现农居点用地逐步缩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扶持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加强开发区的清理整顿,调整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诺瑟姆提出的中期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城市扩容速率,城市人均占地虚高、利用率偏低,人均耕地大幅度减少、耕地与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出现“三无”农民,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本文从城市定向确定城市规模和用地总量、土地的责权利分置、加强土地的法制管理和确保农民切身利益等方面提出城市化有序发展的土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必然结果。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的中国,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这一基本矛盾。当然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其他一系列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对我们做环境保护工作的同志来说,这些问题中最不容忽视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规模较大的高填方区域。为了充分利用这些高填方区域,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在此修建,同时在高填方区域也形成部分建筑填方高边坡。本文通过实例探讨高填方区建筑填方高边坡的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本文基于烟台地区相关的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烟台市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及耕地流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烟台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等;(2)经济发展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城市能够为更多人口提供生存及发展空间,就必须扩大城市规模,将周边乡镇耕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范围内,这就造成了保护耕地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为了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就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切实保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并存,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实施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是缓解“建设与保护”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15年来杭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市为例,基于Landsat的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专题信息,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各地类重心的转移,分析1995—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各类土地在数量上呈现四增一减一平的趋势,空间上朝着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2各类用地之间相互流转的过程较为复杂,变化最剧烈的是城市绿地,转移量最大的是耕地。3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增速逐渐降低,土地利用集约度提高。4各类用地重心均有偏移,建设用地和湿地的重心偏移距离最大,林地偏移距离最小。51995—2000年,杭州土地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出现向钱塘江以东区域扩张的态势;2000—2005年是土地城市化进程最快、旧城改造力度最大、耕地锐减的时期;2005—2010年则表现出城市规模扩张与内涵挖潜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用价格不合理表现及其矫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片的耕地被征用而转为开发建设用地。据有关资料,我国沿海地区14个省市目前的实际占用耕地都突破了规划指标,其中有的地方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甚至在2001年已基本用完。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有经济快速发展要求等原因,另一方面跟土地征用价格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首先推导合乎自然法则的土地产权理论,即"土地原理".然后在对近现代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转移过程进行回顾的前提下,按照已推导的土地原理,对近现代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是否符合土地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完善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12.
论农地制度创新与中国农地资源合理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的支撑,通过国外及国内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不完善的土地制度。又从土地产权残缺、土地抵押权不完整、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方面对土地制度是如何影响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作出了详细论述,最后,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产权、抵押权、流转机制方面的改革,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生态规划探析——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生态规划是一门新的发展中学科。本文在探讨城市土地生态规划内涵、层次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城市土地生态分区的基本依据,并以杭州市为例,对城市土地生态规划及设计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湖南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谢炳庚  李晓青 《经济地理》2001,21(6):723-726
湖南农村土地利用具有类型多样,林耕地占绝对优势,空间差异明显,利用水平不平衡等特点,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耕地数量剧减,土地闲置浪费普遍,土地退化严重等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增加农用土地开发利用投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加强土地利用法制建设,建设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6.
土地保护最能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精神实质,它看似柔弱,实则强硬,看似消极,实则积极,应该成为可持续利用的首选方式。土地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应有所侧重,我国目前要将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作为土地保护的重点领域,并且注意把土地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陈多长  洪丹萍 《技术经济》2012,31(7):118-123
分析了2008—2010年上海、深圳、杭州的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国有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对比了三市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结果显示:我国土地出让金的年度总额增长迅猛,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不明晰,安排缺乏合理性;土地出让金样本城市的支出结构分布比例与现行政策支出范围特别是重点支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探讨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初期,为了满足农民的温饱诉求,党和政府逐渐认同了农民推出的“大包干”做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为了满足农民外出从事非农就业的诉求,党和政府赋予农民自主流转其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现在,为了满足农民享有土地财产权益的诉求,党和政府应赋予农民土地股份的权利,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按份共有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股权是集体经济的基础。改革初期以含义模糊的承包权替代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是为了达成改革共识;现在以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替代含义模糊的土地承包权,是改革深化和认识与时俱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土地问题是解决当前"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核心.土地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农村妇女由于传统习惯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对土地的依赖性更强,所以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更为重要.《婚姻法》修正后对夫妻财产制度作了许多新的规定,特别是第39条第2款,"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依法应当予以保护"的规定,是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的一个新的突破.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比较严重和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村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关注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对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用地急剧膨胀,旅游用地浪费现象严重,旅游用地增长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作为一种既能满足旅游开发,又能实现土地保护的方式,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旅游用地自身特点以及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的可行性。而加强已开发和新开发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实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及未利用地等向旅游用地转化,将成为旅游用地复合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