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对母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茹玉骢 《经济评论》2004,(2):109-112,123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 ,出于接近东道国先进技术的动机能够引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反向的外溢效应的存在是这种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前提。这就为技术劣势跨国企业向技术发达国家 (地区 )的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一国研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反向外溢 ,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行为加强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能力 ,同时它也有助于投资母国缩小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 ,建立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 ,打破在原有国际分工体系中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 ,它也对母国的市场结构和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不同类型国家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从机理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使创新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然后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结果 表明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水平已经越过了门槛值,能够满足吸收能力的要求.但是全国仍有一半地区的研发强度没有达到门槛值,抑制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技术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母国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其作用机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母国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提升母国技术创新效率,三是反向技术溢出。这三方面的作用机理又各自涵盖了若干效应。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单期的而是循环的。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整体与中国个体两个层面,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别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动力、机理及效应进行了归纳。最后,提出一个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李茜  薛求知 《技术经济》2012,31(7):47-54
基于一国技术进步是耗散结构的假设,构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技术进步之间的灰关联熵模型,并运用2003—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2003—2008年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进步并没有持续、显著的作用,此期间并不存在逆向技术外溢;2009年和2010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给国内技术进步带来了负熵流,此期间存在逆向技术外溢,并且它推动了国内技术向良性方向发展。该结果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增加我国技术进步的熵值,也可能导致负熵流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最后提出,我国企业不能盲目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质量和数量并重,以使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带来持续的负熵流。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两个方面研究技术溢出的效应。基于C-D生产函数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表明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有三种:正效应、负效应和有条件存在技术溢出效应。行业特征、区域差异、技术特质、吸收能力、市场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产生影响,这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东道国技术外溢效应产生差异的原因。进口是一国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基于C-H模型和LP算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发现: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门槛效应",并且这种技术溢出要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结合才更具效果。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同时存在,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现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着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影响的作用过程中,在吸收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门槛效应,例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力度、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研究表明,只有当某个省份这些门槛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之后,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带来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另外,由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现有研究关于新兴经济体OFDI是否存在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且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和制度发展存在"非均衡推进"特征,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为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包括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和吸收能力(包括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可促进母国技术进步,且在各区域制度环境和异质吸收能力影响下呈现出地区差异,积极而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在东部地区,而非西部地区;(2)制度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新兴经济体能否获取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且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在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条件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边际效应趋于平缓.因此,新兴经济体应鼓励技术寻求型OFDI,优化OFDI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母国自身的制度环境质量;提高对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异质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新兴经济体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1.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技术的手段之一,本文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含义、实证检验和对外直接投资反向外溢效应三个方面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班玲  遇芳 《时代经贸》2010,(24):56-56,227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技术的手段之一,本文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含义、实证检验和对外直接投资反向外溢效应三个方面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冤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ODI对母国的技术进步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论题,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各种效应中最值得关注的效应之一。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ODI与母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影响机制,将其归纳为海外研发反馈机制、跨国并购适用技术企业机制、收益反馈机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共效应。充分利用ODI实现我国的技术进步,关键是要提高我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投资国视角看ODI逆向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本文选取1985-200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ODI)的相关数据,从投资国的视角考察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基于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其影响效果存在双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母国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存在调节作用;政府因素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一定影响,且政府干预程度越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水平越低;制度因素对于政府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效果存在调节效应,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调节效应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FDI流入在不同地区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并且证实了影响FDI技术外溢程度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确定了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若干因素,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状况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四方面对引发积极技术外溢效应的"门槛"水平进行了具体的测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母国与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差异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ODI)对出口的作用,并从"中国—东道国"视角给出经验证据。在理论层面:基于ODI的四种基本类型,得到了ODI对出口产生替代效应或创造效应的条件;并分别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低级化两个方向出发,论证了无论哪种类型的ODI,随着母国与东道国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的扩大,ODI对母国的出口创造效应增强。在实证层面:通过108个东道国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发现中国对东道国的ODI对出口具有创造效应,产业结构差异对出口具有负向影响;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提高,ODI的出口创造效应增强。宏观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持了理论分析,而且实证结果对于样本与变量的设置以及计量方法的选择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选择。选取2003~2014年我国与中亚五国国别数据,对我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通过产业转移效应及技术进步效应有效促进了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我国扩大对中亚国家出口规模、中亚国家汇率波动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影响,而现阶段我国从中亚进口以及中亚国家对华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也存在一定负向影响。应从深化区域贸易合作、科学选择对外投资产业、推进金融合作以及加强政策指导与技术创新等方面推动我国向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提升母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从Caves(1974)开始,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外溢效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并没有获得一致结论,这使得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各种因素。可以将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与企业因素两类。本文围绕环境因素,将现有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类与回顾,包括吸收能力、技术差距、空间距离、市场竞争、开放程度等。本文的研究表明FDI技术外溢效应受到很多作用力完全相反的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研究对象,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和具体地研究。在机理分析上需深化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时的预期效应的研究,在实证分析上需针对目前还没有被实证检验或结论仍模糊的因素的研究;同时,实证研究的科学性需建立在合适的数据集和合适的实证方法之上。对国内研究来说,则需要加大企业层面(动态)面板数据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