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建国初期为发展工业化而实行的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是我国现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历史和政策根源.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畸形,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三农"政策由长期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3.
虽然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和不断加大对农投入,但是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存在许多瓶颈。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调整"二元经济结构"等政策的落实环境存在资本排挤劳动、劳动力迁徙受限、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涨价影响工业发展以及农村耕地产权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一个陷阱,损耗了国家不断加大的惠农投入,并使城乡收入差距随着不断加大的农业投入而逐渐扩大。只有充分改善政策环境,才能为国家的后续政策开辟适合的实施空间,改变"二元经济"现状,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4.
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乃至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小农大国而言,缩小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海西州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海西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入手,探讨金融支持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峰 《中国外资》2009,(10):155-157
本文主要从影响人力资本规模分布的经济政策,即税收和财政政策,来分析人力资本在城乡分布规模的差异,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认为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农村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资本动力源,创新形成像城市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政府也必须从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及制度因素做出调整,让城乡资本在同样的软硬环境中成长,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影响人力资本规模分布的经济政策,即税收和财政政策,来分析人力资本在城乡分布规模的差异,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认为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农村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资本动力源,创新形成像城市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政府也必须从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及制度因素做出调整,让城乡资本在同样的软硬环境中成长,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2004年起,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部都聚焦“三衣”,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提高,也将为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李旭鸿 《中国财政》2012,(10):64-66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新阶段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形成城乡一体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但这条道路依旧困难重重,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本文以四川阆中市为例,阐述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共生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环节.金融机构在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远未达到"共赢"的理想局面.要实现金融业的城乡共生,就要以城市金融对乡村金融的带动作用为抓手,重点推进城市金融与乡村金融间的联通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城乡金融较为广泛深入的合作,构建资金等向农村地区流向的途径,缩小城乡金融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或者发展经济学都从不同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城乡统筹的本质和关键内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总结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内在机理,除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诱致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则固化了二元结构的现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以前,人们根本没有"县域经济"这个概念。发展县域经济,是反思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的区域性经济,要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而政府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逐步扩大县级政府的自主权,乃至最终向省直接管县转变,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内生性条件。非公有制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因势利导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王爱民 《中国金融》2004,(12):63-6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这是新时期党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民银行基层行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落实“五个统筹”的责任重大,必须解决好当前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政策贯彻和实施力度,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阻碍,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近年举国的政治共识。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身份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城乡社会保障按不同的目标分设和分治,社会保障城乡分裂的格局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全面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条件越发成熟,中国已进入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推进时期。  相似文献   

17.
许源 《浙江金融》2008,(3):35-36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其目的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协调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可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有关社会大局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除农业税.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逐步统一城乡税制,是从制度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在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明显,已经成为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对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揭示中我们发现,金融资源配置是形成城乡差距的核心因素,城乡金融市场的分割与不平衡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保持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文章首先认清了城乡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找出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的制度根源和市场竞争因素,提出了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如何以金融作为推力,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护航作用;在政策层面奠定农村经济金融体系扩大并完善的基础;建议在扩大农村金融覆盖率,给予农村经济主体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上实现逐步缩小城乡差,打破城乡经济二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