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金融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而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农业产业化支持不足、金融支持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和土地要素的功能未能充分激活等现实问题。日本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做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存环境改变、生活质量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使广大农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还可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腾出新空间,本文在介绍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九龙坡的改革,得出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平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发展,必然要求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客观上推进了新型城镇化.本文试从土地流转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但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粗放利用比较普遍,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交.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国家。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土地滥用、土地闲置等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情况。这说明仅靠公有制并不能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土地这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迫切需要进入市场流通,得到更有和的利用,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中,地籍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调查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和科学依据,为城镇发展、规划及改造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同,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综合资源,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所以,能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未来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便成为关键因素。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传统城镇化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破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结合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调整产权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土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手段,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新兴经济产业与土地秩序之间的关系互动,是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议题。实证调研发现,与村庄内生产业结合的电商产业发展,使土地要素的资源属性和社会伦理属性之间出现张力。土地管理主体缺位、土地要素商品化程度加深和土地利用中的阶层挤压与规则混乱,共同驱动电商产业发展对承包地和宅基地秩序的双重脱嵌。由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纳入村庄整体规划布局,重建乡村基层组织在土地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村集体产权基础上土地利用的公共规则,协调农村建设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的诉求,这是电商产业嵌入乡土社会,有效激发村庄活力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土地开发整理与城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共同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土地开发整理与城镇化建设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两者不可偏废一方,工作中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下苦功夫抓好。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多的增加耕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思路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发展小城镇应当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尤其应当在观念和制度上善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正确评价和尊重乡村文明,尊重农民的迁徙自由权。  相似文献   

14.
毛志雄  杜伟 《经济学家》2002,(2):127-128
城区是我国城市的基本行政单元.城区土地整理是根据城市规划,将城区中尚未经济使用的土地加以整合,统一进行建设和开发.作为城区土地开发利用以及促进城区健康、有序、合理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区土地整理可以解决老城区规划落后、街道狭窄、房屋破烂、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可以通过城市功能分区重新改造低矮棚户区、开发闲置废弃土地、搬迁污染企业、建造新型住宅小区、兴办高效产业等,挖掘旧城区中"优地劣用"的潜力,重新处置劣势、低效企业和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盘活现有土地资产,使城区每一寸土地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都尽可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秦在东 《当代经济》2024,(4):109-111
<正>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升级转型。当前,我国城市中心区功能已由以工业生产为主,转向以人居环境建设、生产和生活综合服务功能为主,原有的工业用地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低效,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普遍存在,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抢抓存量土地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解决城市低效工业用地问题,提高工业用地效率,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结构升级,已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有限的,但其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靠增量用地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传统供地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现有城镇土地利用潜力,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是缓解中国城镇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始终关乎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按照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四个节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萌芽、探索、改革与深化改革四个阶段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逻辑包括始终贯彻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渐进式推进、实现土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重视土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而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协调整体推进、改革重心从以所有权为中心转向利用权为中心、土地功能从注重生存保障转向发挥财产功能、土地制度改革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探索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稳定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整理也是当地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整理,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获取土地折抵指标,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县(市)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土地流转要遵循自愿原则,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永年县是河北人口第一大县,也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通过对永年县五个乡镇的调查走访,了解他们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