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承载力研究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文结合天津市发展实际,从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建立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天津市1998-2014年间土地承载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17年来土地承载力总体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城市化发展较为协调,但也出现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耕地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衡量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庆市迎江区土地利用效益各级评价指标,确立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由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组成,由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度组成判断矩阵,并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通过实例分析,发现采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出的评价权重结果在实施效益评价中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鹰  王克林 《经济地理》2005,25(5):655-657
应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灾害状况、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对湖南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湖南省生态环境划分为五个级别。研究表明,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基本上由东向西逐渐变差,但局部区域有差异,且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空间分布大体吻合。说明自然环境条件对湖南省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起主要作用,但灾害、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技术改造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度量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对可选的技改方案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序,并追踪所选方案的风险来源,为方案选择和风险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文章在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的A H P模型,研究了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品牌享争力关系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品牌经营战略的关键工作之一。从品牌竞争力的基础与构成内容出发,构建了品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资源不足、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等“城市病”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障碍.西安资源和环境压力严峻,因此,研究西安城市综合承载力,对指导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西安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和预测了湖南省各市州耕地和人口变化情况以及土地现实生产力和2020年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市(州)土地资源现实承载力和预测了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并认为全省目前除湘西地区外,其他地区都处于略有盈余状态,到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地区将增加,长株潭等地区也将由现在的盈余地区转为基本平衡地区.最后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众多,如何综合评价这些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从技术性、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影响占有绝对的优势.利用各指标的权重得出简化公式,可以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李玉增  靳宁芳  阎卫国 《经济师》2009,(10):245-246
动态视角下的企业竞争能力包括市场洞察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组织柔性能力、整合协调能力四个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对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组织绩效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企业的长线投资者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入手,构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91-2011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建平 《经济管理》2005,(22):42-46
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综合应用于对企业销售目标和区域(省)目标的制定,并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同销售目标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用于研究影响销售目标制定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此外,本文将一些主观判断因素进行了量化,这对企业目标的制定、绩效评价和体现激励的公平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甘肃省文化产业自身特征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传统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文化产业综合评价研究,此方法更好地解决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满足了解的收敛速度及精度要求。最后应用递推法结合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结果表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文化产业综合评价中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文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分析结果,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六个沿海城市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优化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入手,探讨了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预警机制及其方法,并构建了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石岐区处于较高状态,沙溪镇处于较低状态,其余镇(区)均处于中级状态.二是中山市的推荐发展模型为资源节约型,其中黄圃镇推荐现状延续型和资源节约型,东区、小榄镇和东升镇推荐资源节约型或环境保护型,五桂山推荐环境保护型,阜沙镇和南朗镇推荐协调发展型,其余各镇(区)的推荐发展模型均为资源节约型.  相似文献   

17.
土地原生态承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基础,呈现递减规律,一旦触发该规律,则会引起农业危机。依据土地原生态承载力理论,运用相应的土地原生态承载力指标,对中国1949-2010年土地原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表明:当前中国土地自然力已经递减到了极度危险的节点,只有及时采取有力的土地养护政策,地力才有望恢复,土地生态安全、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及社会发展安全才有希望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超锋 《经济师》2012,(9):186-187,189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达州实际,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四个评级因素方面构建了迭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在建立评价模型过程中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均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采用加权函数法给出了达州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下同)的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新疆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我国各省市区资源承载力的水平状态以及所处的位次和层次,探讨了各省市区资源承载力区际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间的资源承载力差别很大,东部经济发达的各省市资源承载力较高,显示出经济发展对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互补性明显,西部经济落后的各省市区资源承载力较差,显示出其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依赖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彤  王能民  邱长溶 《经济经纬》2006,98(3):65-68,75
本文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修正了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体系的权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