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破坏性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性、非竞争性及其与知识吸收的耦合性使其创新效率较强,破坏性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构建多维度量化指标,运用结构化面谈、信息编码等工具,考察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演绎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对其转型升级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势头"还不够大;模仿性创新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仍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破坏性创新互动性不显著。一方面,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应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破坏性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8—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及环珠三角6座城市)的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以及其演化情况,并且运用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回归分析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实现区域内全覆盖,网络通达度高,环珠三角6座城市在大湾区内仍处于边缘地位,逐步呈现"多中心"趋势;随着时间的演化,不同要素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效果与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互联网通达度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之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构成了我国制造业领域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制造业升级和转型,为我国的供给侧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已经产生深刻变革,生产性服务与传统的制造业在有机融合之后,能够有效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人们应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且将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转型升级作为探讨的主要目标,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沿海、湾区和城市群三种要素促进湾区经济成为开放经济中的最高形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主体高度集聚,产业体系完备,环境开放包容,具备了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因此文章提出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串起多核联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多核联动的创新走廊,建立起能链接全球、影响全球的跨国研发与创新机构,进而推动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现代产业高端集聚、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全球开放链接活跃的"世界一流创新大湾区"。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被定位为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粤、港、澳三套不同的税制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也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难点.本文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现行税收政策,首先,比较分析了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税收结构差异、税负差异及税收征管差异.其次,分析了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主要税收困境.最后,就实体...  相似文献   

7.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专利授权数据,首次使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利授权量进行组合赋权,构建创新活度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活度指标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提升,创新网络朝均衡化多中心联动态势发展;广州、深圳、佛山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创新联系增强,东莞和中山加入核心区,形成新的创新增长极,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与扩散效应;地理距离、高铁设施、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科研投入、产品消费对创新网络演化和发展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璟 《经济论坛》2024,(4):142-152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发展为数字平台经济快速崛起和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尽管大湾区核心城市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且拥有特色的制造业生态及创新体系,但整体上,大湾区智能制造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制造业智能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文章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归纳出大湾区独特商业、产业和创新生态协同的各项特征;以制造业生态优化升级为导向,以数字平台经济发展为契机,提出构建协同高效的共育机制;以数字赋能推动制造生态的优化和提升,构建智能制造新生态;最后,在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具备独特的优势,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统计数据资料,从研发经费投入、专利产出和高技术产品贸易等方面定量分析香港特区科技创新活动总体特征及部门结构。研究发现,香港特区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水平高,是我国内地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但研发活动总体规模较小,产业创新能力薄弱。面向未来,香港特区需抓住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巩固自身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助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推动港口物流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加速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建设,促进湾区经济发展。为定量测度港口物流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现状,本文构建港口物流和湾区经济两系统指标体系。文中选取200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港口和城市发展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两系统15个二级指标权重,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港口物流系统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系统基本能实现良性共振耦合,但两系统发展不协调,港口物流相对于湾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2020年两系统处于中级协调水平。最后提出构建政府、港口、企业多方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智慧港建设和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公共信息平台,采用“中心—外围”“广深双核中心驱动”战略布局,推动港口物流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战略指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支持技术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开放型融合发...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长为以广州、深港为两大发展极核,以佛山、东莞、中山为区域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积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面临产业关联不强、城市间深度融合不够、第三梯队城市定位不清晰和人口及外贸红利逐渐消退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产业关联,提高经济溢出效应;建立区域发展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明确第三梯队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联动;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激发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1995-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转换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换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不显著;(2)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应对经济形势采用的产业政策,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正面作用;(3)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仍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要素流向虚拟经济,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覃剑 《新经济》2023,(4):66-73
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协同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重要表征。结合湾区内经济、人口、企业和城市联系分布特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将依托大交通大联通形成纵横联动发展大格局、依托要素流动形成圈层嵌套三大发展带、依托三大极点扩容提质形成三大都市圈、依托战略平台建设塑造新空间增长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进趋势,聚焦建设创新活力发展空间、协调融合发展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开放包容发展空间和共享共治优质空间的目标,应着力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空间发展观,弱化GDP导向强化空间综合价值,弱化行政边界强化功能区引领,弱化分割竞争强化分工合作,弱化空间距离强化响应速度,弱化制度差异强化规则对接。  相似文献   

18.
2019 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随后一行两会一局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个人和公司跨境资本账户的建设,促进大湾区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将导致与此对应的跨境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加.控制风险是银行业务发...  相似文献   

19.
杨明 《新经济》2021,(4):16-19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狠抓科技创新,促进新经济融合发展. 一、新经济与科技创新 2000年,新经济在美国发端5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1980年度获得者、美国宾夕法...  相似文献   

20.
“海”是湾区的核心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因海而美,蓝色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阐述了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海洋基线调查与评价、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建设海洋与海岸带空间信息平台等主要举措,并从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蓝色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提出效果评估方法,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湾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