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提取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复杂劳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信息技术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就业反极化效应,显著提升了中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降低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并且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势必会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并将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结构纳入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绿色低碳水平,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从理论机制来看,缩减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可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技能劳动力会强化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而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抑制高质量发展,低技能劳动力会加剧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上述结论意味着,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区应根据就业结构等客观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和数字化革命让我们的生活从社会结构、 公司经营,到人口结构、 就业状况,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也会掀起一场这样影响深远的革命呢?通过研究工业革命、 数字革命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人工智能也会像前两者一样,从方方面面影响人类的生活.此外,人工智能对公司经营和就业状况的影响会尤为突出.人们将能够通过互联网从世界各地购买商品享受服务,而有了人工智能的出现则会带来新的福利.本文认为,互联网用户的优势将会在未来被显著增强,而且,为了将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商业传奇,创业者们将会越来越愿意承受创业风险.社会和公司面对的最大挑战则是如何在利用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来为自己服务的同时规避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探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垂直产业链溢出维度,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关联和产品关联路径对制造业就业规模产生显著为负的前向和后向溢出效应,对制造业就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为正的前向溢出效应,但其后向溢出效应在考察期内尚未显现。从水平技术关联溢出维度,人才流动与产业竞合能促使邻近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对本行业的就业规模扩张和就业结构优化分别产生显著负溢出和正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考虑科研水平、资本深化和行业规模的调节作用后,人工智能技术对本行业的岗位替代效应有所缓解,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不断加强。本文从产业关联溢出视角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为合理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实现稳就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接口相关技术日渐成熟;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汽车、智慧医疗为代表的智能应用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也逐渐进入到财会领域,一方面优化了财会行业的效率,但另一方面也给财会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此现状,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对人工智能在财会领域的运作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人工智能对财会人员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9.
周子凡 《当代经济》2023,(10):46-52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生成能力”,正在替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解雇、裁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劳动形态的改变,以及对就业的替代和创造效应,预测未来就业岗位的消失、保留和新生问题,以便对我国劳动就业的调整方向及应对之策提供思路。为保障就业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以下建议:倡导科技向善,主动化解劳动者“卢德意识”,鼓励拥抱新技术;积极利用“窗口期”,加速劳动技能培训,推动行业转型;完善劳动解雇保护制度,细化协商程序,减缓劳资矛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协助技术失业者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0.
11.
就业形势与对策研讨会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日渐统一的背景下,上海处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学习者和国内技术进步领导者的地位.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不断地调整升级,第一产业萎缩,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迪 《经济师》2022,(1):105-106
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加速了会计职能的转型。我国会计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和智能会计等四个阶段,相应的会计职能也逐步由会计核算与监督转变到会计管理与控制,再转变到财务管理与决策。会计职能的转变将对会计专业人才产生深远的影响,低端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幅减少,而因为会计职能的重心转移,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会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培养和吸引人工智能人才对于发展人工智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存在若干问题,如缺少顶尖人才、人才结构不均衡以及研究人员外流情况严重等。为弄清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为人工智能人才的发展提供对策,本文以人工智能人才为研究对象,梳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总体情况,在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人工智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入世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红梅 《经济论坛》2001,(5):9-9,15
一、入世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1从总量上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业机会可望增加。中国入世调整的"十五"期间, 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劳动年龄,国有企业三年解困会造成更多的下 岗员工,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近几年经济增长趋缓, 按"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 7%,就业弹性系数为 0.13假设,到 2005年全国剩余劳 动力将达到 2167万人。据美国经济评议发表的分析报告,中国入世将带动亚洲和世界经济 的增长,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为 8%,亚洲为 6.7%,入世后将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12)
在现今时代,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其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我们工作与学习的各个领域,会计这一传统行业同样将接受人工智能的挑战。文章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传统会计与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FDI产业选择的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小玲  董有德 《经济师》2007,8(6):14-14,16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积极作用。在就业方面它吸纳了境内大批劳动力,并对我国典型的二元就业结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FDI进入的产业结构越来越高,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必定释放出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又因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FDI企业面向的是劳动市场的一小部分年轻高素质劳动力。所以无论是对就业水平还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上,将越来越凸现其消极影响。针对此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与生产制造、金融、消费、医疗、政务等领域深度融合.在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制定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的指导下,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链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方面均进行了部署.因此,本文对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究,并与国内各区域的人工智...  相似文献   

20.
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标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着社会建构自我的方式,也塑造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形态。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已经被重新建构和型塑。聚焦人、技术和社会的本质三重维度,从哲学与社会思想角度对其进行源流考察和义理论辩,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质进行反身性思考、批判性分析,继而将人工智能置于个体的、结构的及历史的视野中进行再认识、再审视和再建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议题存在外显和内隐两种反向但本质归一的逻辑,“社会为体、技术为用”的人机共生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解放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也预示着人工智能与人和谐相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