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流动视野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研究为乡村治理主体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对社会流动理论的介绍引出社会流动下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前提和可能,并应运乡村社会治理多元化的趋势,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主体的作用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3.
面对药品安全事故频发、治理工作失责、治理体制固化等问题,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药品安全的治理亟需创新.以多元主体治理理论为指导,分析药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牵涉的不同主体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打破药品安全治理所陷入的恶性循环,助力于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与科学监管体系的建构.通过第三方监管、行业协会自律...  相似文献   

4.
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多元共治作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网络化治理,打破了地理空间范围分割、突破了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和超越了单一主体治理局限,成为解决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和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理想治理模式。但跨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复杂性和合作共治主体的多元性,使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多元共治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目标达成、利益协调、权力配置、责任划分和治理有效等现实困境。可通过理念转变与教育引导、利益补偿与利益共享、权力让渡与合作契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制度规范与激励约束等途径突破实践困境,促进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多元共治实现,进而提高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多元共治绩效。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对河南睢县北湖景区实地调研,通过SWOT分析阐述北湖景区的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托全域旅游政策、PPP发展模式等探讨景区的进一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揭示治理路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因素体现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情境特殊性、目标多元性和主体民族性。现存问题有治理主线明确性不足、治理主体参与程度弱化、治理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和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缺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遵循主线—结构—平台—补充的内生逻辑,具体表现为治理意识—治理主体—治理技术—治理责任—治理目标。治理实践路径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与应用符合民族实际的数字技术、强化民族地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四个方面,从而将民族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动能与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面临着养老保障等多方面难题.本文以福利多元理论为指导,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维度判断企业年金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在解决城镇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中企业年金的作用,提出企业年金创新性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10.
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生活垃圾三方面,其主要问题在于主体责任缺失、执行不力、生态治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内容、治理主体及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主要污染源的治理方式、治理主体参与方式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和谐为特征,这必将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与思路的转变.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关系为线索,在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城乡统筹是目标,生态提升是基础,产业融合是支撑,以人为本是核心.最后结合案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丧葬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死后如何安葬,如何被安葬是农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农村丧葬治理改革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在丧葬方式上的冲突;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组织,专门致力于丧葬治理工作;移风易俗落实难,丧事大操大办,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基层农业领域的集体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在带动脱贫户增收上具有天然优势。研究基于X县的实地调研数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脱贫户增收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Eviews10计算解释变量对农户增收水平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同业务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脱贫户自身存在的文化程度低、要素资源少等问题制约其参与合作社事务的能力。因此,提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链;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机制,加强利益联结;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脱贫户的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对脱贫户的教育培训,拓宽增收途径等几种完善路径,以期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户增收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玉峰 《经济前沿》2007,14(10):66-68
一、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已从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共治 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社区还是一个新事物,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文化、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残疾人数量众多,生活质量差,老残一体,具有“多重”弱势性,是特别需要社会帮扶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差距大、社会支持力度弱,尤其是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以后,我国政府的单方扶持以及农村家庭的传统保障已经不能满足农村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在当今社会多元治理的背景之下,应该倡导多方参与,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向着政府主导、依附家庭、非营利组织及企业补充的模式转变,共同搭建我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直接影响乡村公共卫生和农村环境健康,对其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政府、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是关键制约。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平衡不充分、多种处理模式并存以及多元主体投入的特征明显,近年来政府引导农民、村集体、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当前,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组合式政策投入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7.
当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如今“半熟人社会”的变迁,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乡村治理主体中的三个方面——村干部、混混和宗族组织进行了文献梳理,以此考察在“半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不同主体的治理脉络.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广大农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了极大的活力。通过系统调查、分析和比较皇城相府和太原市小店区、晋中、朔州、运城地区的部分村落在乡村治理中的文化差异、村民整体素质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及市场等等,文章从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问题,以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的方式提升村民的总体素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资源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乡镇治理和村民自制两种模式的作用,达到乡村有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户对当前水利、道路、农技服务、农村文化活动等公共品的满意度较低。民主参与是乡村公共品提供及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调查发现农户在当前的乡村治理及已有公共品项目建设中的参与程度都很低。对未来公共品再建中参与意愿的调查发现,农户对项目预算管理以及监督的参与意愿很强,但是在融资和项目决策上对政府依赖度较高、参与意愿较低。通过有序Probit模型回归发现农户对项目的监督会显著提高农户对项目的满意度。本文结论认为促进乡村治理转型,提高民主参与水平尤其是扩大农户对公共事务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