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昕 《中国农史》2004,23(3):8-14
耦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按农事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结合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凡具有同时使用两个或两种农具完成同一种农艺;或两人、或两具协作完成同一种农艺的耕作方式都可称为“耦耕”,或简称为“耦”。“耦耕”这类工作方式,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和不同的结合形式。历史文献中的“耦”字,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农具。许多情况下是“耦耕”一词的缩写,是指的耕作方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法。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在局部时空范围,可能出现过名称为“耦”的农具,但没有形成定型的农具传留下来,所以在总结传统农具为代表的《王祯农书》中,也没有称为“耦”的农具。  相似文献   

2.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其核心技术包含秸秆及残茬覆盖技术、免(少)耕播种技术、深松技术和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秸秆及残茬覆盖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基础,秸秆覆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成败。免(少)耕播种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保  相似文献   

4.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诗经》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粮食一词最早便出现于其中的《周礼》,《诗经》中大量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概况,是当时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记录,因而成为我国农耕文化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诗经》的《载芟》和《良耜》篇中写道"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干耦其耘,徂隰徂畛。"其大意是:铲草皮,砍大树,把那肥沃松散的土地耕。人们比肩在耕耘,到田里,  相似文献   

5.
说“耦”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耦”的本义“耦”和“耦耕”,早在先秦文献中出现。但是,对其解释颇有分歧。大致可归为七说: 1.唐人贾公彦认为“耦”就是“二人各执一耜,……虽共发一尺之地,未必并发”。唐人孔颖达与贾公彦持同说,但所释操作方式比贾氏明确。他说:“计耦事者,以耕必二耜,相对共发一尺之地”。今人胡德平、杜耀西两先生结合民族学史料,发挥孔、贾二氏见解,认为:“耦耕”是两个男子夹掘一穴,两个妇女手执木锄打碎磨平土块。2.清人程瑶田基本认同上说,但加上“发土”。他说:“二人并二耜而耦耕之,合力共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有三个词与“土地”悉悉相关,分别是地、土、田。地与天相对,是指人们脚下的山川大地,现代术语叫作地球表层;土是指大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物质,即自然生成的土壤;田是指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所形成的耕作地块,今天又称为耕地或农田。地、土、田三个概念,其所...  相似文献   

7.
<正>果树防病虫害知识,天气变化,农村创业商机,农价指导,乡村诗歌……广东"新农通"农村信息化平台正在酝酿把一流的乡村资讯及时发送到全省各地的农企、农民手机上。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以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管理模式等,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耕三分田"的信息闭塞的农业时代将终结,今后,即使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只要  相似文献   

8.
江南人以稻米为主食,相传神农氏是最早发明、制造农具和教农民耕作的人,至今江南各地仍然有许多主祀神农氏的庙宇,那尊神像的最大特征,就是神农氏右手握着稻穗。汉代王充《论衡》里说":民始食谷,榖如播种,耕土以为田,凿地以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榖以拯饥,天地鬼神所欲为也。"1961年上海考古学者第一次发掘崧泽遗址时,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炭化稻谷,并且经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鉴定为轴、梗两个不同品种,是人工培植的稻谷,这6000年前的一把稻谷的出土,被称为"上海第一稻",也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相似文献   

9.
丁建川 《中国农史》2013,(1):127-132
"缴耕"一词仅见于元代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字面意义为"绕耕",有两种基本方式:"向外缴耕"和"自外缴耕",分别与《齐民要术.种瓜篇》记载的"顺耕"和"逆耕"相对应。前者指耕地时从地块的中间开始耕,像画圈一样由内至外顺时针耕到两边,垡土方向相对,现代耕作学称为"内翻法";后者指耕地时从地块的右侧开始,像画圆一样由外至内逆时针耕到中间,垡土方向相背,现代耕作学称为"外翻法"。通过对山东一带方言进行实地调查,山东方言词称"内翻法"、"外翻法"分别为"扶耕"和"绞耕",二词反义对举。《农书》"缴耕"所从出的注文实际上指的是现代耕作方法中的"三区内外翻交替耕法"。  相似文献   

10.
<正>余姚河姆渡是我国繁荣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代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生态变化。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属于前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系统的典型。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家养猪、狗、水牛等牲畜。妇女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屋、烧荒辟地、灌水育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杆;当时使用的骨耜、石耜等水田耕作农具以及木铲和木杵等  相似文献   

11.
涟水县大东镇,过去一段时期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里经济落后,道路沟沟坎坎……然而出乎人们意料,最近几年的大东变了:这里有全县、乃至全市一流的集镇,村村开通程控电话,宽阔坦直的大路通往四面八方,工业生产甩掉连续亏损的帽子,农业生产连年增收……这变化,是党和政府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凝聚着大东镇两万多干部群众的汗水和心血,更凝聚着镇党委书记陈涟的心血。"做大东的牛,就要耕好大东的田"1995年年底,陈涟受命担任大东镇党委书记。在同镇三套班子领导成员短短十来分钟的见面会上,陈涟充满感情地说:"我来了,就是大东的牛,就要耕好大东的田。我如果偷懒了,或者没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13年秋播,江苏盐城射阳县开始探索农户间"联耕联种"。记者数次赴当地跟踪调研发现,这种不割断农户与土地直接联系,让普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享受规模效益的方式,在实践中快速发展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欢迎。多位专家认为,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农户的"失地"担忧,且门槛低、效益高、机制活。从"我家的田"到"我们的田"交错的田埂不见了,良田连成了片;大型拖拉机在成片的土地上耕作,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这不是现代化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胜之书》的某些词语作了进一步的校释和讨论,指出:"和土"是通过土壤耕作等措施达到土壤刚柔适中的理想状态,"耕之本"是耕作栽培的总原则,并非单指土壤耕作而言;《胜之书》明确反对春耕的"早耕","慎无旱耕"应校改为"慎无早耕";《四民月令》所引耕作资料证明《胜之书》对秋耕的淡薄;习称的"溲种",从其渊源和与原始施肥的关系看,应称之为"粪种";书中"尹择"当系《尹都尉书》的作者,尹氏粪种法系神农法的发展;"豆有膏"反映了古人对大小豆根瘤肥地作用的认识。这些考证有助于加深对汉代农学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省南皮县的刘八里乡、常庄乡、店子镇,人们谈起罗春达,他有眼光、有韬略、办事较真儿、走一处富一方的事迹有口皆碑。1977年,罗春达年仅29岁,任中共南皮县委常委,为了在青春时代多干点造福百姓的实事,他自愿要求到贫困落后的刘八里乡兼任党委书记。那时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农业还是"以粮为纲"。为了多打粮食,他根据全乡2万亩耕地不同的土质地力情况,实行分类种植,因地施法,搞起了"一四六"耕作制的高产粮工程,即对1万亩一类地保证水肥,三种三收,以种为主,种中有养;对4千亩二类地实行粮肥(绿肥)间作,三种两收,边种边养,种养并举;对6千亩三类"拉腿田"实行粮肥轮作,两种一收,以养为主,养中有用。科学的"一四六"耕作制很快使刘八里乡的粮食产量直线上  相似文献   

15.
正半旱式稻田养鱼,是在我国著名土壤学家、西南农业大学侯光炯教授创造的水稻"半旱式栽培法"基础上,结合稻田养鱼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稻田耕作制。实行这种耕作制,稻田不犁、不耙、不中耕、不施肥、不用农药,即能达到显著经济效益,又能改造烂泥、冷浸、深脚田。这种耕作制还有相当的灵活性,可以有所偏重。欲保证稻谷增产,达500kg以上,鱼亩产一般在100~150kg;欲达鱼亩产250kg左右,则采用早稻,亩产亦不低于  相似文献   

16.
<正>垛田地貌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缸顾、李中等乡镇,核心区面积6万多亩,被称为"天下第一田"。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成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江苏首个入选项目。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集生态、文化、经济等发展于一体的特色载体,如何放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农业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大约在1万至2300年前处于原始农业时期。根据考古学和民族的资料推断,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刀耕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刀斧和未棒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的重点是林木的砍烧,采用砍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撂荒耕作制,此期人们过着频繁的迁徒不定的生活。第二个阶段是锄耕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发明使用了锄、铲、耜之类的松土工具,生产技术的重点已由林木的砍烧转到土地加工上来,实行耕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轮荒耕作制,此期人们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第三阶段是发达的锄耕阶段,这个阶段普遍使用耒耜之类的耕作工具,其前期实行以“菑新畲”为代表的轮荒耕作制;其后期实行以“田莱制”和“易田制”为特点的轮荒耕作制,并且土地连种制已经萌芽。“休闭制”和“轮荒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人口因素与耕作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古代人口因素与耕作制的关系有以下规律:人口数量过少,则导致耕作制落后。如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为抛荒制,西周至战国之初为易田休耕制,秦汉时期南方仍为火耕水耨的抛荒制。人口数量、质量提高,耕作制进步。秦汉(北方)至清代前期,江南逐渐被开发并迅速发展,南北方人口数量与质量都相应增长、提高,先后出现连作制、轮作制、间套作、轮作复种、多熟种植等多种耕作制。清代中后期,人口超量增长(超过4亿),耕作制虽较进步,但人口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9.
“真没想到,西瓜居然吊在空中长这么大,可真饱了眼福啦”! 近日一个清晨,江苏省射阳县合德镇的蔬菜批发商谢立明,情不自禁地钻进大棚里看个仔细,摸个实在,并啧啧赞叹。其实,这是耦耕人做足大棚文章的一个镜头。 1997年,在耦耕农民郑友东的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再探计和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隋唐宋元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和旱作的“开垄作沟”这两个环节组成的。及至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发展,不耕而种的“免耕播种”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旱作的“开垄作沟”和间套复种的“免耕播种”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三个环节的结合,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两种结合方式。即在稻麦(豆、菜)轮作复种的条件下,采取水田“耕耙耖耘”和旱作“开垄作沟”的结合方式;而在间作套种的条件下,则采取“翻耕耙耢与免耕播种的结合方式。我们认为,水耕与旱耕结合,翻耕与免耕结合、免耕与耨耕结合,是南方水田耕作的三大优良传统,在现代的耕作改制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