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要求,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实行"市场化"加"补贴"的新机制,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志着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在历经8年的临储政策后,向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务院要求农发行要发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取消玉米临储,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新一轮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已经开启。国有粮食企业是党和政府落实粮农政策,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1月25日,国家下发《关于2014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2014年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此次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维持了上年水平,结束了临储政策实施6年以来的刚性上浮,是历年政策实践中最为贴近市场走势的一次,正确反映了玉米生产成本企稳和产业发展身处困境的现实。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支持体系的完善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的逐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国家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2017年,国家继续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玉米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现已形成,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工企业全面激活,改革效果好于预期;2018年国家进一步巩固放大玉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经济》2014,(1):31-34
一、2013年11月份粮食市场运行状况 (一)临储玉米托市收购启动 1.临储玉米托市收购启动,"组合拳"助力东北市场2013年临时存储玉米托市收购政策"组合拳"力度明显强于往年,对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价格产生有力的支撑,也有效解决了东北地区库容不足以及收储企业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6.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末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新的玉米收储政策虽为初始状态,但也开始释放某些效应,包括农民收入的显著下降、市场结构的不适应、改革方案的粗放以及为下游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等。国家应加快完善改革方案并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思路,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玉米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7.
现东北新玉米收购正当时,市场压力如期而至.2016年是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的第一年.从政策托市到市场定价,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客观分析、科学判断玉米市场形势,把握价格走势,对于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稳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国粮调〔2016〕210号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区)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要求,今年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具体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三个核心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后,在主产区实施多年的临时收储政策被"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政策取代,东北主产区玉米流通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很多人用改革超预期形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但是,为什么在取消临储收购后没有出现预想之中的"卖粮难"?为什么会取得超预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新季玉米收购期已至。今年是取消临储收购政策、实施"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未雨绸缪、多措并举,顺应改革,赢得玉米市场化收购的主动权,是当前粮食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一、玉米市场供需概况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料,还是肉蛋奶及诸多副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从市场化改革破冰,难中推进,到2017年波澜不惊、平稳运行,新的玉米收储政策释放积极效应,整个市场发生了多角度的变化。市场化改革下的内蒙古实践,不仅展示的是内蒙古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作为,也蕴含了内蒙古粮  相似文献   

13.
动态     
<正>1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健全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调整大  相似文献   

14.
正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进行改革或发出改革信号。2014年率先对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开展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被认为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首次探索。玉米积累的问题较为突出,2016年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生产者补贴制度,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自去年3月28日国家公布东北三省一区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施"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新机制以来,至今已一年有余。回首一年来的变化: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开始下降,倒挂的国内外玉米价格出现反转,临储库存不再增加,玉米产业活力得以增强,替代品进口一度减少......这些变化表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现了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转变,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改革成效斐然。然而,在改革进程中也曾出现收购价格深度下跌、收购进度一度滞缓的状况。近期,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陆续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放开农产品价格后,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2004年以来,国家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以来,先后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或临时收储价格时,由国家指定企业直接入市收购,引导市场价格回升。  相似文献   

17.
<正>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发展改革委今年将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我国将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2014年将选择部分品种和地区先行展试点。同时,将继续实行稻谷、小麦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子、食糖临时收储政策。进步完善生猪调控预案和大宗农  相似文献   

18.
正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现行的收储制度,今年我国将采取分品种施策的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具体而言,多位专家表示,这项改革呈现出三个大方向,一是将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二是进一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三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也就是说,2016年中国粮食流通市场调控的方向与去年底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正徐鸣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价格机制和收储制度不改革,对生产的粮食"照单全收",农民不仅不会有动力优化种植结构,结构性矛盾也缓解不了,使粮食加工业成本过高、不堪重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改革玉米临储政策入手,下一步还要研究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生产能力改弱了,一定要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当前国内玉米供需新形势,通过研究影响玉米供给的主要因素,探究农户种植行为改变动因,从而为保证玉米稳定供给提出建议。[方法]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地区1999—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Nerlove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玉米市场价格对农户玉米生产决策的影响显著,玉米供给短期价格弹性较低,长期价格弹性较高,玉米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大豆市场价格、自然风险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由于收储细节不够完善、收购企业单方面标准使得临时收储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发挥作用有限。[结论]在临储取消后政府应积极搭建玉米产销协作平台,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平台建设,保持“价补分离”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