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从完善财税政策、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采取分阶层消费调节措施以刺激消费等三方面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入世、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方志 《消费经济》2002,18(6):39-42
扩大内需,可以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消费需求来实现,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而且,消费是构成一个经济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居民消费约占GDP的2/3左右),因此,消费的波动会导致一个经济总需求的波动,从而引起经济繁荣或衰退.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不确定性因素又是居民消费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从完善财税政策、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采取分阶层消费调节措施以刺激消费等三方面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使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扩大内需、提高我国消费需求时拉动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然后以经济学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居民消费行为跨期选择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现状,对构成及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美君 《商业时代》2012,(18):20-21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中存在三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失衡趋势日益严重,在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政府消费需求增长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等方面均有失衡现象;二是由于我国政府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国消费需求增长表现出被增长的迹象;三是“生产者社会”与“消费者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增长方式在我国并存与分化.  相似文献   

6.
郭振宗 《商业研究》2004,(1):106-108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储蓄增长率快于消费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以及居民消费品价格下降等方面。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现实中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一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和模式、增加消费品有效供给、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等途径,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7.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最需重视的问题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而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8.
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从消费需求的组成来看,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偏弱。在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缺位"对居民消费的阻碍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论陕西农业经营方式与居民食品消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雄华  冯飞 《商业时代》2007,(16):105-106
居民消费需求与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互影响。陕西省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安全问题;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要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调查,分析了制约消费能量增长、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提升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时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对金融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提出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各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动率、边际效应及拉动弹性,指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差距过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对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带动内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楠 《财贸经济》2006,(11):27-31
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1990-2004年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数据,对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改革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及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原因,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很不显著.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举措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消费的实际状况,提出有效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湖南消费需求回升,消费热点持续热销,汽车销售再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升中有降。存在的问题:居民消费增长仍然缓慢乏力;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出;消费增长更偏向于富人;农村居民消费购买力仍然不足。为了扩大湖南消费需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制定湖南消费发展战略规划;增强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动力;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加强湖南消费品工业发展,提升湖南消费品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近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增长的拉动.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消费需求,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的速度不理想,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此,在加快进入消费拉动型经济发展阶段,我们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包括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三农”机制、消费结构升级机制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四大关键机制.本文丛财税政策角度,分析其在四大机制建立与运行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费需求拉动: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红  喻开志 《消费经济》2007,23(5):20-23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拉动力确实在起作用,政府更是采取了拉动消费需求的各种政策与制度安排,但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拉动乏力的态势似乎并没有改观。根源在于:"十五"时期前长期忽视对消费需求的驱动作用;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缺乏科学引导;制度变迁中形成的复合因素难以治理等。而治理消费拉力受阻的根本途径,则是要"以不断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结构分析与扩张需求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信 《商业研究》2005,(18):94-96
从结构与总量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特征,指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在结构上表现为生存消费的内涵不断扩大、享受消费由趋同性走向个性化、发展消费趋向文化性和休闲性的良性特征;现阶段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总量明显不足,阻碍了经济发展。应从保障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结构断层、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等方面着手实现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最主要动力,然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状况并不理想.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因素,既有收入与分配、收入来源的不稳定,又有流动性约束.因此,只有增加居民收入并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快消费信贷步伐、减轻流动性约束的限制,才能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贸导刊》2005,(6):14-15,13
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受消费能力、消费倾向和消费环境的影响。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我国人民现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消费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和现有渠道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试图去促进我国企业新渠道如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从而生产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产品,降低流通成本,降低消费价格,引发居民消费,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